
原標題:平常心看待“凡人善舉”
11月27日的晚飯,煙臺大學藥學院大三學生黃磊(化名)吃得有點不太順心。
由于感覺不是太餓,黃磊點的西紅柿雞蛋蓋澆飯并沒有吃完。就在他坐在凳子上休息的時候,有幾個戴著標牌的人走了過來,掃了一眼桌面后又走開。“他們都是學生會的,看著我們吃飯,一旦發現誰剩飯了,就過去‘勸導’。如果被人這樣看著,即使買的飯不合口味,估計也得硬著頭皮吃光。現在我都不愛來四樓吃了。”黃磊說。
黃磊口中的“四樓”位于煙臺大學第七餐廳,這個長期以來鮮有校外人士光臨的學生餐廳近來熱鬧無比。幾十天前,一則“煙大保潔員通過吃學生剩飯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的新聞,讓這里開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央視新聞聯播對此的報道更是將這種氣氛推上了頂點。
相對于學生們的吃飯習慣,餐廳的環境在這種關注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第七餐廳的四樓,已經掛上了不少關于節約糧食的紅色條幅。“院學生會也按學校要求開展了一系列關于節約糧食的活動。”煙臺大學機電學院大二學生馬偉告訴記者,“前幾天還去街上拉橫幅讓人簽名,聽說校學生會還派人去餐廳舉過倡導節約糧食的牌子有的牌子上寫著‘舔干凈,不丟人’。”
66歲的羅玉龍是給煙臺大學第七餐廳四樓帶來變化的主角之一。四年前,他被兒子從老家四川接到煙臺幫忙看孫子。“兒子在學校餐廳做生意,早晨五六點鐘就得起床,先去市場買菜,八點多就得來學校把菜切好,十點就有學生來買飯,一直會忙活到晚上九點半。”27日,記者見到他時,操著濃重四川口音的老羅說,“他實在是忙不過來,才把我和老伴從老家接過來幫忙看孩子。”
自稱“衣食無憂”的老羅一家在煙臺的生活并不輕松,此后他成為煙大餐廳里的一名保潔員。連同老羅在內,四樓的七個保潔員工資是每月2000元,外加300塊錢吃飯補助。在四樓經營一家餃子鋪的張阿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七餐廳吃一頓飯,怎么也得10元左右,只吃中飯跟晚飯也得20。一個月30天就得600塊,300塊的吃飯補助根本不夠,我覺得最開始有保潔員吃剩飯,也許還有一點為了省錢的因素在里面。”
而七個保潔員中的于恒香阿姨和丈夫都是從外地來煙臺打工的,其女兒正在讀研究生,夫妻倆收入除了要負擔一家人的吃住行以外,還要承擔女兒不低的學費。提起“吃剩飯”,她說:“自己省一點,是一點吧。同時還能給學生們做點表率,也挺好。”
相對于外界的驚訝,煙臺學生對“吃剩飯”一事顯得平淡很多。“他們這樣(吃剩飯)很長時間了,只是最近才有新聞報道。其實我身邊的大部分同學吃飯都基本不會浪費,遇到特別不合口味的情況另當別論。”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大三學生董必達說。
目前,除了拉起的橫幅以及巡視的學生之外,煙臺大學第七餐廳四樓基本還保持著原來的狀態,包括已經“出名”的保潔員們。
□新聞回顧
煙大保潔員 吃剩飯事件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第二天,一則《七餐廳保潔員吃大學生剩飯》的報道,通過網絡傳播引起了輿論的廣泛討論。報道稱,煙臺大學七餐廳四樓的七個保潔員在其隊長樸龍煥某次偶然的提議下,五個月來一直將學生的剩飯當作自己的午餐跟晚餐。一個月后,11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了“凡人善舉”,介紹了煙臺大學七餐四樓保潔員吃剩飯的新聞,這使得煙臺大學七餐四樓的保潔員成了熱門的“新聞人物”。此后,全國各地來采訪的記者絡繹不絕,保潔員吳明華甚至被請到濟南北京等地錄制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