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
博士從機關
回流到學院
2012年底,臨沂大學這八位處長辭官從教見諸報端后,曾引起社會熱議,有人甚至說他們是圖錢。在臨沂大學長期工作的汲廣運清楚,這是對他們的誤解。“待遇提高是一個方面,但絕不是主要原因。選擇做教授最重要的是契合了自己的特點和興趣,我喜歡學生、喜歡教學。”
其他幾位教授也都向記者表示,算下來,工資待遇并沒有提高很多,“可能每月也就是幾百元錢”。一年來,他們感受最大的是學校學術氛圍的變化,學校不僅給教授配備了工作室、提供科研經(jīng)費,“軟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授爭著當處長”的情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層次、專業(yè)人才開始從機關處室向基層科研單位回流。
王梁是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生態(tài)專業(yè)博士,2012年到臨沂大學工作,一開始在教學輔助單位——學校實驗管理中心工作,與專業(yè)方向完全沒有關系。
“每次要出去搞調(diào)查或者科研,都得請假。”2013年暑假,臨沂大學壓縮行政編制,規(guī)定在行政機關工作的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要回歸教學科研一線、回歸本專業(yè),王梁和其他13位博士回到了資源環(huán)境學院從事科研工作。如今,王梁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主持開展了多項農(nóng)業(yè)規(guī)劃課題,感覺“找回了自我”。
“部門原來有三個博士,現(xiàn)在都調(diào)走了,人手太緊張了。”因為學校導向政策的變化,原來在機關處室的博士紛紛回流教學科研一線,臨沂大學一位機關處室負責人笑著向記者“抱怨”。
三年來,類似的改革做法在臨沂大學沒有停止過:學術委員會主任不再由校長或院長擔任,改由最受老師們認可的學術領軍人物擔當;人事處處長、學院黨委書記親自開車去外地接新引進的教授和青年教師……
處長“辭官”做教授的意義,其實不在于某個教授取得多少研究成果,而在于整個學校學術風氣和氛圍的改變。正如學校黨委書記丁鳳云所言:“一個處長‘辭官’帶起一個學科,可能比當處長意義更大。”
校方>>
去行政化,
不是一所高校能解決的
2010年,臨沂師范學院更名為臨沂大學。丁鳳云表示,三年來,臨沂大學以更名為契機,實行“導向基層、導向科研;導向教學、導向高層次人才”等一系列內(nèi)涵提升的舉措,已經(jīng)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比如2012年到2013年,臨沂大學自然出版指數(shù)列全國高校第8位。
八位處長“辭官”事件被很多人認為是大學“去行政化”的嘗試。不過,臨沂大學的回應相對謹慎。
在臨沂大學一位相關負責人看來,臨沂大學所做的改革主要是弱化“官本位”、強化“學本位”,如果賦予過多的“去行政化”的意義,可能并不合適。畢竟,“去行政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某所高校自身能夠解決的問題。
采訪中,臨沂大學一線教師向記者提到,在高校,教師和管理崗位缺一不可,對任何一方的削弱或貶低都是不正確的,有人適合管理崗位,有人適合教學和科研崗位,每個人的特點都不一樣,不應“顧此失彼”。
臨沂大學副校長張立富介紹說,八位處長“辭官”做教授一年后,學校里的“官本位”意識淡了,行政管理工作卻絲毫不敢放松。
2013年9月,郭樹清在一份有關臨沂大學八位處長“辭官”從教、回歸“學本位”的材料中批示:“臨沂大學的改革探索代表了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方向……(要)進一步總結(jié)經(jīng)驗、正視問題,完善制度,努力推動全省教育改革邁出實質(zhì)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