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邵猛
4月28日,在文化西路一家醫院的護理病房,101歲的梁松方坐在輪椅上,看到兒子梁曉江手中的幾張老照片,喃喃說出幾句話。30日,這位百歲老人將在家人的陪同下,親自到北京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捐獻三件珍藏多年的“至寶”。
個人簡介
梁松方,1913年出生,廣東中山人,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38年奔赴延安,1939年參與研發我軍第一支步槍“無名氏馬步槍”,獲得毛澤東簽發的獎狀。曾任中央軍委軍工局(延安)工務科科長、二機部十局副局長,1957年任山東工學院副院長,后任院長,1984年離休,現居濟南。
一張珍貴的獎狀 毛澤東1939年親自簽發
“毛主席親自簽發的布質獎狀,30日就要捐獻,由于年頭已久,特別害怕損壞,所以沒有帶來。”梁曉江拿出一張獎狀的照片,上面寫著“梁松方同志:生產戰線上的英雄,毛澤東”,落款為“陜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贈”。
“去年我整理物品時,偶然發現這張獎狀,感覺似曾相識。”梁曉江回憶,他問父親是怎樣獲得的,“他只說‘給部隊造了一支槍’”。梁曉江查閱資料后發現,1939年5月,孫云龍在延安舉辦的第一屆工業展覽會上獲得的獎狀與父親手中的相同,“孫云龍、劉貴福等因為研發我軍第一支步槍而獲獎,父親曾與他們共事,正是此時所得”。
一段特殊的經歷 畫出第一支自制步槍設計圖
梁曉江說,由于前線作戰需要,1939年中央軍委軍工局陜甘寧邊區機器廠受命研發步槍,“父親曾介紹,在自主研發新式步槍的過程中,草圖繪制、圖紙設計、設備制造、工藝制定、部件加工、產品測試是最關鍵的六個環節,他主要負責圖紙設計、設備制造、部件加工三個環節”。
“父親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的是機械專業,但主修的卻是汽車設計與制造,對武器沒有設計、加工、制造的實際經驗。他一方面參考軍械制造等方面的相關書籍,一方面向曾在太原閻錫山兵工廠做過工的孫云龍請教步槍的基本結構、原理和各部件的性能要求,以及造槍專用設備的樣式、作用和工藝標準,在短時間內畫出了設計圖紙。”梁曉江說。
“1939年4月25日,該步槍研制成功,來不及命名便送往5月1日舉辦的陜甘寧邊區首屆工業展覽會展出,因此得名‘無名氏馬步槍’,后來因為口徑為7.9毫米,被稱為‘新七九式步槍’。”梁曉江說。
記者得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展示著一支槍,說明為“1939年4月25日,我黨我軍自主研發的第一支步槍‘無名氏馬步槍’,在延安茶坊兵工廠制造成功”。
一次重要的捐獻 連同設計工具捐給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文物庫副主任孫成智在電話中表示,梁松方老人的獎狀承載著重大的意義,“它是陜甘寧邊區首屆工業展覽會的歷史見證,而且還有毛澤東的題字,歷史紀錄作用非常大。“接受捐獻后,館里將組織館內評委會對其進行定級,還將組織國內專家來評定,”孫成智表示,“我個人認為,它可以被定為‘革命文物類一級文物’。”梁曉江表示,30日將陪同父親到北京親自捐獻。他透露,父親還將捐獻1933年上大學時使用的一把德國制工程計算尺、1935年實習用的一件機械加工測量卡尺,“父親當時正是依靠這兩件工具參與完成了‘無名氏馬步槍’的圖紙設計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