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齊魯網4月30日訊(肥城臺記者馬興強)耗時3年多,肥城市石橫鎮中高余社區52歲農民鄭元國用4萬多塊小木塊壘出了110多米的“萬里長城”組合模型。鄭元國精心制作的百米長城是根據他腦海中留有的長城影像制作而成,作品由木料44節,49個烽火臺,4萬多塊紅木磚壘砌而成。49個烽火臺都刻著關口名字,包括居庸關、嘉峪關、山海關等等,其準確、整齊、小巧、精致程度均恰到好處,令人嘆為觀止。制作者鄭元國還準備將此作品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今年52歲的鄭元國祖輩父輩都是木匠,到他這里已經是第三代了。老鄭從小耳濡目染直到16歲正式跟著父親學手藝,和各種木料打交道近40年,如今的他可謂手法嫻熟,什么物件讓他看一眼都會做出來。
4月28日,在石橫鎮中高余社區文化大院里,記者見到了這個讓人嘆為觀止的“萬里長城”組合作品,110多米的“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在20米見方的院子里繞了足足兩圈。“老鄭做的‘長城’跟電視里看到的差不多,每個烽火臺里都有大門、梯子,古城墻都有垛子,能做這么細致真不容易。”一村民說。
這座“長城”中間的城墻、烽火臺,是用長4厘米、寬1.5厘米、厚1厘米的木塊砌成,49個烽火臺都刻著關口名字。“木磚的長短不完全相同,算下來得有4萬多塊。”老鄭介紹說,小木塊都是用買來的紅木料裁出來的,城磚用膠粘成墻體后,用鉚釘固定在底座上。作品布局精巧細致,別具匠心。
“有一天我經過鄰居家一個廢棄的菜園子,看見園子里有一根彎曲的廢木料,那個木料的起伏走勢像極了在電視上看到的蜿蜒的長城。就這樣,我就有了用木頭壘出長城的想法。”老鄭幾句話簡要陳述了制作長城模型的初衷,“我一次也沒去過北京,更沒登上過長城,只是看電視、看報紙的時候見過。有了想法,我就讓兒子在電腦上給我打印了一張長城的圖片,邊琢磨邊干。”
回憶起尋找合適的木料的過程,老鄭頗有感觸。“這三年得有一半的時間跑在路上了。像這種彎彎曲曲的木頭不好找,可費勁了。這44塊木料底座都是從周邊山上、村里淘來的榆木和槐木。每進一個村,我都會圍著村里轉一圈,看看誰家有這種合適的樹,然后再上門談價格。其實這種彎木頭放在老鄉家里根本沒用,但是只要聽到有人想買,他反而就不賣了。要么就抬高價格,有要100多的,也有200多的,最貴的要屬這根長度得有3米8的槐木。前三次去,這家都沒人。第四次碰到人還不賣,磨了半天嘴皮子才買到。人家少了300塊錢不賣。還有人會笑話你,要這種木頭干啥。說什么的都有。”
“我自己也承包了65畝山地,沒事的時候就上山轉一圈,有合適的酸棗樹、野桃樹。我都會刨出來用做支架。找到木料,還得晾干晾透,然后整體打磨找平。這些完成了剩下的時間就是買來紅木料,全部裁成長4厘米、寬1.5厘米、厚1厘米的木塊,一點一點的堆砌。”老鄭說起制作過程像是對自己的孩子一樣評頭論足。
鄭元國的妻子孫鳳云說,為了找合適的底座木料,老鄭一出門就是好幾天。家里人說什么都不聽,一心要把長城做出來。每天睜開眼就開上自家的三輪車跑出去了,一整天都找不到人,天黑后才回家。農活都很少做,自己還投入20多萬元。“癡迷了,上癮了,怎么說都不聽。我也和他吵架,結果他還是做他的。不過看到現在的成品,我也說不出什么了。俺家老鄭還是有個水平的。”孫鳳云說完,自己先笑了。
作品完成后,2013年10月份鄭元國曾帶到齊魯七賢文化城參加了濟南首屆工藝品博覽會,獲得了榮譽證書和很多專家的認可。回來后就一直放在社區文化大院辦公室里,再沒有合適的地方展示覺得挺可惜。老鄭希望能給它找個適合展出的地方,讓更多人欣賞手工“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