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江在修整琴皮
杜長江在演奏《二泉映月》
杜長江在專心打磨琴筒
琳瑯滿目的胡琴成品
一百年歷史的制琴桌
用來制作琴皮的蟒蛇皮
左邊是板胡,右邊是二胡
大眾網濟南5月16日訊(見習記者 毛德勛)說起老濟南的胡琴手工作坊,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最多時曾有八十多家,然而歷經滄海桑田,如今濟南只剩下一家杜記胡琴鋪還在堅守著手工制琴的傳統。大眾網記者于5月14日走訪了杜記胡琴鋪,胡琴鋪從民國初年創立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55歲的杜長江就是杜記胡琴鋪的第三代制琴師。
老巷深處,百年老鋪
穿過喧囂的芙蓉街,往右拐不到一百米就是安靜的曲水亭街,悠悠的泉水從巷子里穿流而過,在這里,老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譽能得到最好的體現。悠揚的琴聲從巷子深處傳來,杜記胡琴鋪就坐落在不起眼的路邊。
杜長江告訴大眾網記者,鋪子兩個月前剛從貢院墻根街搬到曲水亭街,曲水亭街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喜愛傳統文化的人扎堆,可以讓更多人接觸了解胡琴這種傳統樂器。
杜記胡琴鋪創立在民國時期,距今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從爺爺輩開始一家就與胡琴結下了不解之緣。精湛的技藝使胡琴鋪名揚老濟南,在當時七八十家琴鋪中名列翹楚,解放前,杜記胡琴鋪在杜長江的爺爺做掌柜時發展到了巔峰,學徒最多時有十幾號人,每天來買琴的人絡繹不絕。
解放后,由于公私合營,濟南所有琴鋪合并成樂器社,杜記胡琴鋪作為獨立的鋪子不再存在,但仍然在樂器社中作為重要的一部分繼續發光發熱。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公社制的樂器社不復存在,琴鋪拉起大旗重新營業,90年代后,中國全面步入了工業化時代,傳統老手藝日趨沒落,在胡琴制作這一行當里,其他手工作坊陸續關閉,只有杜記一家依然營業至今。
記者了解到,文革后,大多數老琴師進入樂器工廠,胡琴等大多數樂器的生產由傳統手工制作轉為機器批量生產。說到傳統胡琴制作技藝的衰落,杜長江的表情不免有些落寞……
堅守底線,精鑿細琢
杜長江拿著砂紙邊打磨琴筒邊說:“手工做出來的胡琴更有靈性,音色也是原汁原味的!
胡琴細節的制作彰顯了老琴師杜長江的認真,單是一個普通竹質的琴筒,材料的選擇就頗為講究:竹子必須為福建湖南一帶的篙竹,竹齡至少要五年以上,只選根部的七十公分使用;二胡琴皮則選用國外進口的蟒蛇皮,皮質結實美觀,發出的音色是最好的;粘結琴皮和琴筒的粘結劑用的是珍貴的中醫藥材魚鰾膠,其加工過程更是繁瑣,先后要經過蒸煮、一次熬煎、晾曬、二次熬煎四道工序,時間需要至少三天才能完成,而機械工藝的制作不到一秒的時間用千斤頂沖壓就能完成,成本也低廉的多。還有琴弦、琴桿、琴軸等材質的選擇也是精益求精,制作工序更十分繁瑣。
當記者問杜長江工序這么復雜,材質如此難得,是否想過換一些化學工藝品來代替時,杜長江表示,他的父親曾經告誡過他“老貓上房頂,一輩傳一輩”,每一道繁瑣的工藝都有存在的道理,做琴如做人,材料的選擇決不能馬虎,使用化學工藝品會影響琴的音質,即使成本高昂,也不能輕易替換材質。
無人繼承,胡琴之殤
“進了這個門,就不愿再出這個門”,這是記者問杜長江是否考慮過換一收入更高的工作時的回答,從六七歲開始接觸這一行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琴到投入時常常忘記吃飯睡覺。
五十年的堅守源于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杜長江隨手拿起掛在墻上的二胡即興拉了一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拉到興起時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杜長江是琴鋪的第三代制琴師,省內外諸多京劇院的著名琴師的胡琴都出自他手,杜長江對記者說由于現在年輕人多是喜歡流行藝術,而喜歡傳統戲曲的少,手工制作胡琴是一項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有時候一個人一坐就是一天,收入也僅能養家,要想發財很困難,所以至今都沒招到學徒,自己唯一的女兒現在在濟南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也沒有拾起家族手藝的打算。
作為目前濟南僅存的手工胡琴制作鋪的制琴師,杜長江對無人繼承手藝的現狀既憂慮又無奈,現在市面上的胡琴大多都產自工廠,是機器化大生產的產物。杜長江表示其實傳統文化里也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值得年輕人去學習,真心希望看到傳統的胡琴制作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更多的年輕人從傳統藝術中吸取營養....。.
相關鏈接
胡琴,琴類一種,來源于北方少數民族,廣泛流傳在我國民間。由於制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二胡、京胡、南胡、板胡和四胡等。發音柔美,音色動聽?捎糜讵氉、合奏或為歌舞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