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害羞,如果和他混熟了,他的話就特別多。”母親程女士說,兒子兩歲時已會走路,但不會喊爸爸媽媽,在新橋醫院檢查,測出智商是40分,兒童自閉癥評定量表(cars)上寫著“108分,存在明顯孤獨癥(自閉癥)癥狀!
2008年2月,春春被送到賀小燕博士的幼兒園,癥狀表現是喜歡撞墻。經過“厭惡療法”糾正后,7個月后癥狀出現轉機,他不但不再撞墻,同時開始說話,從一個字慢慢能說兩個字或詞。3年后,語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2011年7月,程女士帶兒子再次到新橋醫院檢查,發現那張評定量表(cars)上寫著的是16分,而30分以上屬于自閉癥。
隨后,幼兒園給春春舉行了一個人的畢業典禮,他演唱了《彩虹的約定》《世上只有媽媽好》以及舞蹈《牛奶舞》等。
如今,春春已在學校正常地學習生活。班主任張老師稱,他成績中等偏上,樂于助人,還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同學都很喜歡他。
幕后
26歲女子棄醫從教 10年靠口碑發展
“女兒讀了5年醫學,我們想讓她當醫生!辟R小燕的母親透露,當年女兒畢業后與九龍坡婦幼保健院簽約,本有穩定工作和收入,哪知她卻固執地創辦起幼兒園,遭到全家人的反對。
“看到家長淚流滿面和無奈的眼神,我才下定決心!辟R小燕說,2004年5月1日,她投資6萬元辦學,在石橋鋪航天小區租套8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當初從一名小孩做起,后來靠口碑發展,前來的小孩越來越多。
這10年來,副園長賀秀蓉見證了幼兒園的發展。她說,為了不影響周圍鄰居,加之以前的場地太小,幼兒園曾5次搬家,于2012年7月搬到歌樂山,專門收治自閉癥和智障孩子。
聲音
家長:只要能治愈孩子,啥方法都行
對這種“暴力”教學方式,家長怎么看呢?記者采訪中發現,幾乎超九成的家長都支持賀小燕的施教。他們說,盡管“殘忍”,但要有效果。
“孩子患上自閉癥,全家人痛苦不堪,送到這里,就是希望賀老師能把孩子的病治好!背啥家幻议L說,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他們都認為無所謂,只要不傷害孩子,不讓孩子再次受到傷害,他們都能接受。
大渡口劉先生告訴記者,有次他到幼兒園探望孩子,剛好遇到兒子病情發作,看到賀小燕捧著孩子的頭撞墻時,“我看得淚流滿面,心都揪緊了,但賀老師把握有度,沒有讓孩子受到傷害!睂@種“暴力”教學方式,他說他挺支持的,因為實踐證明,孩子的病不久后將會得到糾正,“如果在家里,我們是下不了手的!
專家:鼓勵嘗試創新,但要因材施教
其實,賀小燕采取的這種“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教學方式,在學術界的爭議還是較大的,有的專家贊成,有的專家則持懷疑態度。
正方:鼓勵特教大膽創新
重慶市兒童醫院兒童生長發育和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梅其霞副教授:對自閉癥孩子,如果單用藥物干預效果較差,一般方法是采取教育訓練為主、藥物配合治療的辦法進行,經過特殊教育后,有些孩子的智力和語言等功能,是可以恢復的,甚至有的還可正常讀書。從醫學的角度而言,“暴力”教學法可以嘗試甚至鼓勵大膽創新,但要分清患病情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加以對待。
反方:容易帶來新的傷害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仲明博士:自閉癥起因不明,反對這種“暴力”教學法,訓練干預過程中容易給孩子帶來新的傷害或損害,不提倡輕易使用。有的病例雖獲得較好治療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沙區教委相關負責人:這種“暴力”教學法,盡管家長滿意,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要謹慎使用。
鏈接
自閉癥有哪些癥狀?
重慶市兒童醫院兒童生長發育和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梅其霞副教授,是國內治療自閉癥的權威專家之一。她認為,這種病發現最多的是2歲~4歲,主要表現為三大癥狀。
一是社交障礙;歼@種病的小孩,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不會配合別人的指令行事,與別人無目光對視,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
二是語言障礙。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語言,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后出現語言倒退,有的只是機械重復或模仿極少的語言。
三是刻板行為。對玩具、動畫片等根本不感興趣,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對搭積木特別感興趣,或擺動一個瓶蓋、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持續時間長沒有厭倦感。
梅其霞認為,自閉癥目前沒有明顯的藥物能夠治療,常規的辦法是特教和藥物相結合進行,通過創新的特教讓孩子的癥狀得到改進。至于其效果,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治愈,一般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特別嚴重者有可能終身治療。
解釋
自閉癥
是一種發育障礙類疾病,也稱兒童孤獨癥。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圍產期各種并發癥、免疫系統異常和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關。
目前藥物治療尚無法改變自閉癥的病程,也缺乏治療核心癥狀的特異性藥物。國際主流醫學推薦和使用個體化訓練干預方法,目標是促進患者語言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
國內目前未見自閉癥的全國流調數據。資料顯示,美國患病率在1%!2%。。2007年12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意識日。
厭惡療法
或稱厭惡性條件法,醫學上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內容是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癥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而達到戒除或至少是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
心理學上的定義則認為,它是通過附加某種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進行不適行為時,同時產生令人惡心的心理或生理反應,如此反復實施,結果使不適行為與厭惡反應建立了條件聯系,以后求助者進行這種不適行為時,就會產生厭惡體驗,為避免這種厭惡體驗,求助者的不適行為會減少或者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