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愛國承認,貸款的手續都是他辦理的。可當初他只是提交了貸款所需的材料,這15萬元貸款自己卻一分也沒有拿到。無獨有偶,記者采訪中發現,與秦愛家國相隔不遠的同村村民于德亮,也被銀行起訴了。
貸款已經生效而且發放,但申請貸款的人卻聲稱沒有拿到錢。為了弄清事情經過,記者找到了發放貸款的臨朐縣農村商業銀行寺頭支行。
巨額貸款被取走 不是本人簽字
針對兩筆錢的走向,記者和村民進行了查詢。銀行信息系統顯示,2012年4月25號,秦愛國申請的15萬貸款直接打入了戶名為“秦愛國”的銀行卡,當天這15萬元便以現金的形式被一次性提走了,取款的地方是臨朐縣農村商業銀行呂匣支行,提款時的簽名顯示為“秦愛國”。正是這個簽名,成了問題的焦點。
對于這個問題,秦愛國直接否認,他說,這不是他的簽字,他也從沒有提取過這15萬元。隨后,記者又和于德亮查詢了他名下的10萬元貸款,信息顯示,2012年4月26號貸款發放之后,也是在當天,這筆錢在寺頭支行被同村的村民趙某拿著身份證和于德亮的身份證取走了。
記者提出,能否查看當年的監控,銀行方面回應,監控只保留三個月,2012年的監控已經沒有了。記者采訪了解到,村民在辦貸款時提交的銀行卡,大都使用了初始密碼,這也無形中也埋下了安全隱患。
取款撲朔迷離 誰動了這筆錢?
雖然貸款成功了,但是村民們卻說這錢一分也沒有到自己的手上,到銀行查詢,當事人一個說不是自己的簽字,而另一個不是本人取的款。
于德亮說,他從沒有將身份證交給過任何人,也沒有委托過趙某取款,發現這一情況后,他第一時間找到了趙某,但對方否認了取錢的行為。記者也試圖聯系趙某,但因為他外出打工,沒有人知道聯系方式。
然而,于德亮告訴記者,事情接下來的進展,卻又超出了他的預想。就在他追查錢的下落時,另一個人卻主動站了出來,說他用了10萬元貸款中的4萬元,并主動到銀行還上了這部分錢。村民付少成說:“我用了,已經還上了,當時就簽了字。”他又是從誰手里拿到的錢,這筆錢和趙某又是什么關系呢?付少成給出了如下說法,“他讓我寫誰的名,我就寫誰的名字。當時楊某也在。”
按照付少成的說法,趙某在中間并不知情。付少成說,當時,他和南照村的村干部楊某一起來到銀行,他是按照楊某的意思的辦的,并且10萬元他只用了4萬。
中間到底有什么隱情?于德亮貸下來的款究竟誰才是既得利益者?付少成、楊某又充當了什么角色呢?采訪中,于德亮也告訴記者,辦理貸款時,用來發放貸款的銀行卡被楊某拿走了。
除了于德亮,欠款15萬的秦愛國也反映,自己的銀行卡和貸款本也被楊某拿走了。“當時我們村里的一大批,都是他拿著,我的銀行卡,貸款本也被他拿走了。”
貸款去向不明 矛頭指向村支書
村民們都將矛頭指向村里的書記楊某。為了了解事情經過,記者聯系上了楊某,但他只同意電話溝通。多番溝通之后,楊某同意讓妻子出面接受采訪。
對于秦愛國、于德亮的指責,楊某的妻子說,秦愛國的15萬元貸款的確在自己手里,但里面也是有原因的。“王某借了秦愛國的15萬,還不上了,我對象替他還了,說是倒一倒,所以秦愛國的貸款下來以后,就還給我們了。”
楊某的妻子向記者出示了一張15萬元的還款證明,還款的賬戶為秦愛國,恰好是貸款發放的前一天。也就是說秦愛國之前辦過一次15萬的貸款,2012年4月24日還清,一天之后又貸了15萬。楊某妻子說丈夫替王某還給秦愛國的15萬正好和新貸的15萬吻合。
至于于德亮的10萬元貸款,楊某妻子表示不知情。既然這件事和王某有關系,能不能讓王某出面澄清呢?然而王某已經于去年三月份因車禍身亡了。
死無對證 村民冤枉村支書?
楊某的妻子認為,王某的突然離世,是導致這起爛尾帳持續發酵的原因之一。楊某妻子與秦愛國、于德亮的說法并不相同,到底誰在說謊呢?記者將三人聚在一起,當面對質。
就在雙方對質的過程中,南照村的另外的兩名村民魏長利、譚慶亮也聞訊趕來,倆人說,他們也從銀行貸了款,同樣沒有拿到錢,而且中間同樣有楊某的參與。然而,楊某的妻子除了承認與秦愛國的賬有糾紛,對其他人貸款一概否認有關系。
秦愛國聲稱,自己與王某沒有借貸關系,自己的15萬元貸款被人冒領。最終,幾人不歡而散,楊某的妻子帶著司機駕車離開。
隨后,記者再次撥打了楊某的電話,希望他能正面回應,但楊某始終不愿露面。
一個小山村 多少貸款糊涂賬?
秦愛國等人說,他們在去年10月份,已經將自己的遭遇向濰坊市臨朐縣經濟犯罪偵查大隊進行了反映。但今年4月份,他們分別接到了法院的判決書。到底是誰用了自己的錢,于德亮和秦愛國說,可以進行筆跡鑒定。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大額現金支付管理的通知》中的有關規定,對一日一次性從儲蓄賬戶提取現金5萬元以上的,儲蓄機構柜臺人員應請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證件。如果是他人代領,則應提交取款人以及儲戶的身份證,經儲蓄機構負責人核實后予以支付。也就是說,如果秦愛國、于德亮的貸款不是本人領取,而簽了的他們的名字,或者他們代領中程序違規,銀行方面也將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筆糊涂賬,愁壞三家人,到底誰是這場借貸關系的受益者?記者了解到,當地公安部門已經介入調查,希望事情能盡快水落石出,給大家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