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訊 現在正是葡萄大量上市季節,喜歡自釀葡萄酒的谷女士也拿出釀造的用具,仔細清洗一番準備再開工。而近日,網傳“自釀葡萄酒甲醇易超標,會引發甲醇中毒”的消息讓她心生顧慮。對此,專家表示,自己做的確實存在不少安全隱患,自釀還需格外小心些。
調查:自釀者很多不知甲醇為何物
“自釀葡萄酒,既能品嘗到美酒,又能享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家住濟寧市的谷女士認為自己做的沒有添加劑,是最安全的。“我這周就去任城區長溝葡萄園里挑葡萄,準備自釀葡萄酒。這是我自己動手釀葡萄酒第三年了。”谷女士說,以往自己都是按照一些土方,然后結合網上的流程,摸索著釀造的,每年還會多釀一些送給親朋好友,沒出過什么問題。
而近日,網上傳出一則“喝自釀葡萄酒甲醇易超標,會引發甲醇中毒”的消息,讓谷女士有些不踏實。“這幾年都是糊里糊涂地摸索著釀的,雖然口味比不上廠家生產的,但是一直喝的也都沒什么問題,真的會甲醇中毒嗎?不是說自己釀的沒有添加劑更安全嗎?”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發現,自釀葡萄酒的群體當中,中老年人居多,和谷女士一樣,市民都覺得自己親手制作的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并不相信會出現中毒,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葡萄酒釀造過程中會產生甲醇,也不了解甲醇為何物。
解析:自釀酒很容易帶來安全隱患
“市民自釀過程多是憑經驗,缺少對糖分、酒精等的指標檢測,原料的控制、發酵、防腐都是在無序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自釀的葡萄酒不是很安全,而由此導致上醫院、頭痛、失明、中毒的例子并不少見。”齊魯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博士、副教授聶聰提醒說。
聶聰說,雖然釀造原理沒什么不同,但自釀用的一般是鮮食葡萄,不是專業的釀酒葡萄,酵母也不是專業的,多少葡萄放多少糖也多是靠經驗,這種無序狀態下的自釀并不安全。專業的葡萄酒釀造,需要專業的釀酒葡萄和專用酵母,需要全封閉消毒,大廠還需要二氧化硫進行防腐,每一步都要分析檢測,即使這樣,有時也難以避免會出現微生物超標等問題。
從事葡萄酒釀造多年的釀造師陳正凱介紹,規模化的企業生產都是使用專業的酵母菌,可以控制發酵過程,而自釀葡萄酒則加入白糖,讓葡萄和白糖同時出現發酵,前期發酵過猛就會出現有害副產物。同時,酵母菌都有一定的生長周期,釀造時要及時分離死去的酵母菌,否則也會引發酸敗,而自釀的市民往往不懂工藝細節中的注意事項,衛生控制不嚴,不能及時分離死去的酵母菌或是其它菌種,也無法自行終止發酵,導致出現甲醇含量超標等情況。
專家提醒
自釀葡萄酒有七項注意
聶聰建議,市民最好不要自己釀造葡萄酒。如果真想自釀,需要注意以下七方面問題。
1、釀造之前首先要格外注重容器的消毒,最好用固體焦亞硫酸鉀溶液,消毒靜置30分鐘。
2、清洗葡萄時要去除破損和染病的葡萄粒,不要清洗過度,要保留葡萄表面的白霜,全面晾干。
3、徒手將葡萄捏成果漿狀時需戴一次性手套,葡萄汁體積不要超過發酵容器的80%。
4、為避免產生其它菌種,需用二氧化硫和果膠酶控制發酵過程,可將1克固體焦亞硫酸鉀粉末溶于10毫升水中,10毫升這樣的溶液能用于20斤酒的處理;然后再添加果膠酶,添加量是每斤酒用0.01克,用10倍體積的水化開固體果膠酶,均勻添加到葡萄汁中。
5、酒精發酵控制溫度為24~28℃,發酵時用十六層紗布包裹,而不是完全封死。
6、應該精確計算蔗糖用量,加糖量為10斤葡萄1斤糖即可,分兩次添加。
7、儲存自釀葡萄酒,要注意密封、避光、恒溫(14~20℃)、恒濕(70%)、避免震動,儲存時間不超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