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場秋雨不穿單,十場秋雨要穿棉”,老人們用立秋后的幾場雨來做“穿衣標準”。對于濟南來說,今年立秋后已經下過7場雨,短袖君依然是街頭主流,那么濟南立秋后,幾場雨后不穿單,幾場雨后要穿棉呢?記者結合歷年來的氣溫、降水情況預測了一下,今年要穿棉,還得等十來場秋雨。 記者 王曉迪 實習生 張旺
老話說三場秋雨不穿單 濟南都7場雨了還30℃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聽說這是千百年來老祖宗通過生活的經驗總結的氣象諺語。老話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場秋雨不穿單,十場秋雨要穿棉。”對于諺語中提到的“秋雨”,是指立秋后的雨。按照這個“秋雨”來制定的“穿衣標準”看來在濟南并不適用,因為立秋后到昨日,濟南已經下過7場雨,可是大街上的小伙伴們,依舊是以單薄的短袖為主,穿長袖的的確還在少數。昨日記者從濟南市氣象臺扒到數據,立秋后白天的溫度大都在20℃以上,另外從8日-18日這幾日的溫度來看,有6天溫度達到30℃,最高為12日33℃。
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曾做過一些分析:一般下雨時氣溫低于20℃,比較涼,定為“不穿單衣”;當下雨時氣溫低于10℃,那就比較冷了,此時“要穿棉衣”。運用科學的角度解釋這句話呢,就牽扯到太陽照射的問題了,秋季是由夏到冬的過渡季節,進入秋季后各種天氣變化就非常明顯。這時太陽直射光線逐漸向南移動,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這樣就有利于北方冷空氣積累增強,并南下進入我國。幾乎每次冷空氣南下,都會帶來一場秋雨、一陣秋風,造成一次降溫,氣溫也變得一次比一次低,幾次冷空氣南下后,氣溫就比較低了。
要想不穿單 平均6、7場秋雨后就實現
昨日記者查詢資料發現,不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年,“秋雨穿衣標準”不太適用于濟南。根據1981-2010年30年來的平均數據,咱們來看看對于濟南來說,幾場“秋雨”后可以實現“不穿單”。
記者認為,“不穿單”溫度低于20℃,是指的一個平均數或者是持續一段時間均在20℃以下,而不是一兩天溫度低于20℃后,又回升到20甚至30℃。那么根據這一規律,近30年來濟南平均經過6.8場雨后可以實現不穿單衣,也就是說,要想不穿單,平均6-7場雨后就能實現。當然這是平均數,由于每年的情況不同,因此不是每年7場雨后都不穿單。看來這個“三”對于濟南來說應該是個約數,可不是真正的三場雨,所以“當真你就輸了”。
要想穿棉 還得再等十來場雨
濟南的小伙伴要想“不穿單”,至少要等6、7場雨,可是啥時候才能穿棉呢?老話說的是十場秋雨,可是“不穿單”的預言都不準,那么穿棉猴的標準靠譜嗎?
從近三十年的數據可以看出,濟南要經過20.3場雨后可穿棉衣。20場雨,恰好又是老話中“十場雨”的兩倍。而且根據數據分析,當立秋后十場雨時,省城的平均低溫能達到多少呢?按照0.1毫米或以上降水量算為一個降水日,立秋后平均出現第十場降水的時間,省城平均出現在9月3日,對應的平均最低氣溫為19.9℃。這個標準恰好在“不穿單”的范圍內,要說穿棉看來還得再等十來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