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3+7可以解決什么問題?9-1呢?”近日,這道小學一年級數學題難倒了學生家長和眾多網友。
上述“新型”數學題,出自這本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材,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第2版。 新京報記者 李婷婷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李婷婷)“想一想,3+7可以解決什么問題?9-1呢?”近日,這道小學一年級數學題難倒了一位學生家長。對此,出版該教材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表示,這類題目意在讓學生將數學和生活關聯起來,思考并運用。
家長
“小學數學題太奇怪”
“3+7、9-1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呢?我想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一位海淀區實驗二小的學生家長說,自己家孩子現在上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上這道題讓他“完全不知道題目在問什么”,“小學數學題太奇怪”。
近日,記者將該題截圖在社交平臺發布后,收到眾多網友回復,其中30個成年人中有近20人表示不理解,其他人的回答也不正確。
出版社
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
這本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材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第2版。北師大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負責人表示,這類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另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學生有效運用加法、減法解決現實問題。加強這類問題的練習,可以有效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人為編題”、“學生機械套題型”的弊端。
該負責人表示,每本教材都有專業的編寫團隊,也會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編寫。目前全國有約20個省份在使用這本教材,屬于覆蓋面和使用率較高的小學教材,反響也不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一位小學數學編輯表示,“畢竟教材是抽象的,主要靠教師引導,課堂上老師會給學生解釋題目并指導”。
教師
數學源于生活回歸生活
對于此類“新型”題,北京匯文第一小學的數學教師趙玲表示,之前的教學中也接觸過此類題目。她解釋,“3+7可以解決什么問題”中的3和7并不特指這兩個數字,學生可以用一種事物表示3,另一種事物表示7。
趙玲介紹,這類題意在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數學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公式,數字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
趙玲認為,學生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后,再用生活中的事物去表達,才能理解運用。
■ 觀點
讓人不理解不等于創新
對于“新型”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雄表示,數學本來就是抽象的學科,對一年級兒童來說也較難理解,所以這類思考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以鼓勵學生把抽象的運算和生活相聯系,這跟國外一些教育模式也是接近的。
王雄認為,家長之所以會有類似疑問,原因之一在于“家校”溝通不暢,校方及教師可以通過信件、家長會等方式讓家長了解教育模式上的改變;家長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來幫助孩子學習。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認為,目前很多出版的教材都希望有新意,但有時這種新意與學生、家長的認知有差距,會導致家長不理解教材的用意。
儲朝暉認為,出版方在提高教材質量的同時,也應該把握教材的內部邏輯,缺少背景交代的題目較突兀,“讓人不理解并不等于創新”,教材應用簡單的話語把道理說清楚,反之會讓人迷惑。教材應有多種版本,并由任課教師來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