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志剛
魯能泰山向來重視青訓工作,據此前權威媒體披露,成立14年來,魯能足校創造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向各級別國家足球隊輸送隊員77人,向中超、中甲、中乙足球俱樂部輸送隊員141人;魯能足校還奪得全國U13—19青少年足球比賽冠軍39項,獲得4項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冠軍。以魯能足校培養出來的梯隊成員為主體組成的魯能泰山預備隊,如今在中超預備隊聯賽中也已經實現了四連冠,這是一項可喜可賀的成就,是巨大的榮譽,但同時,也是沉重的壓力——如何真正“消化”這些預備隊冠軍成員?魯能一直在摸索之中。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關鍵在于一個“流”字,只有“流動”起來,一盤棋才能“活”,一個集體才能永葆青春、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景象。但魯能泰山俱樂部,具體來說是泰山一隊,在精兵簡政方面,一直瞻前顧后,顯得魄力不夠,“人才過剩,尖子卻又太少”這一問題,在魯能泰山身上體現得較為明顯——說能踢比賽,隨便拉過來,哪個都不差;但要說哪一個站出來,在國內足壇算一號人物,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近些年來,魯能泰山隊教練組,每每在賽季之初組隊時,都提出過“壓縮一隊陣容,加大競爭力度”的口號,但“壓縮”下來的球員,大都沒有進入轉會市場,他們只是換了一個名義留下,那就是“預備隊”。除了自身青訓系統貢獻的球員之外,魯能還一直注意內援的引進工作,王剛、趙明劍、金敬道等人近年來陸續到來,“進口”很多、“出口”卻少,好不容易“出去了的”,只要表現不錯,馬上還得“喊回來”,如此層層囤積,再加上因為傷病、狀態下滑、競爭失利暫時下來的“名將”,魯能的預備隊自然就顯得極為“豪華”了。
單是國內球員,魯能的預備隊陣容便足夠“豪華”,在這種情況下,魯能外援踢預備隊,自然便成為了一個話題,單從本賽季來說,就出現了馬塞納、尼庫萊和皮斯庫利奇三名外援征戰預備隊的情況。而此前幾年萊昂、里卡多、雷納托、法比亞諾等多名外援也多輪次參加過魯能的預備隊聯賽,不可否認的是,外援的助陣,是魯能預備隊所向披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青訓是基礎,預備隊很關鍵,這一點自然沒有錯。但如何為預備隊打開“出口”的同時,有效提高一隊的管理水平和競技能力,才是魯能俱樂部下一步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