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從國內外重金引援,魯能[微博]自己培養的球員漸漸邊緣化。
新賽季中超首戰,一條中軸線五個關鍵位置:前鋒、前腰、后腰、中后衛、守門員,全部被外援和內援占據,這在魯能征戰聯賽歷史上尚屬首次。
出場的主力和替補14位球員中,只有四位魯能自己培養的球員,其中年紀最大的是25歲的鄭錚,然后是齊刷刷93年齡段的王彤、劉彬彬和吳興涵[微博]。
事實上,魯能在球場上全是“新人”——— 如果以代表魯能征戰中超的時間長短而論,最長的是踢了三個賽季的“魯能三年級生”鄭錚,然后是“魯能二年級生”杜威[微博]、王彤、劉彬彬、吳興涵,然后是“魯能一年級生”金敬道[微博]、楊旭[微博]、洛維,然后是本賽季“新生”王大雷[微博]、戴琳[微博]、蒙蒂略、烏索、阿洛伊西奧和張文釗。
魯能作為“豪門俱樂部”,一下子有了“斷代”的感覺。
現在的魯能,有球星缺核心,有大腕缺精神領袖。這樣的球隊,看上去陣容華麗耀眼,比賽中如斷了線的珍珠。這樣的球隊,單拎出來都是好漢,攢在一起兼容性差。這樣的球隊,總讓人覺得缺少一根主心骨,逆順境都難以放心。
放眼國內外的豪門球隊,一般都是自產球員與引進球員優勢互補,產生化學反應。像炙手可熱的歐冠和世俱杯冠軍拜仁[微博][微博],球隊中固然有引進的大牌內外援羅本、曼朱基齊、格策、博阿滕等人,但真正起到“精神領袖”作用的還是拜仁青訓營培養出來的正副隊長拉姆和施魏因斯泰格。
一支豪門球隊的底蘊,既體現在及時的新陳代謝,又體現在球隊精神與文化的傳承。雖然眼前這支魯能泰山隊“很年輕”,但魯能俱樂部已經不再年輕。對于他們來說,既要有時刻“在路上”的豪情,又須記得不能只是匆匆低頭趕路,要讓靈魂跟得上自己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