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
應該說,亞冠出局后急于挽回顏面的魯能[微博]泰山,重歸中超遇到的第一個對手是實力偏弱的河南建業[微博],且本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運氣足夠好了。遺憾的是,魯能明顯以強凌弱卻依然沒能打出正常水平,最終只能滿足于內容并不理想下2比1小勝的結果。
內容為什么不理想?看看雙方總共打進的3個球就不難明白。3個進球里,只有建業終場前最后幾秒的那個進球,是在運動戰中得手的,而魯能的兩個進球,一個是多少有些勉強的點球,另一個是對方守門員的超低級失誤所致,都有偶然性,跟主隊的戰術本身沒什么關系,也就是說,魯能的勝利,并不是憑借數據統計上那種絕對優勢贏得的。
魯能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控球時間、攻到前場30米次數、射門次數、定位球次數和創造出的機會上,考慮到建業實力遜色又在客場,采用的是收縮后場防守伺機反擊的打法,出現這樣的情況順理成章。魯能能否破建業的鐵桶陣,考驗的是球隊能否打出流暢的配合,通過積極有效的跑位、扯動、接應來撕開客隊防線,達到攻門拔寨的目標。正是在這一點上,魯能做得不夠好。
上半時補時階段,魯能曾打出全場最漂亮的一次進攻,多名隊員在建業禁區前連續一腳傳遞,然后王永珀[微博]的直塞讓從肋部插上的張文釗單刀面對門將,可惜后者稍顯猶豫沒有選擇射門,而是橫傳給門前被兩名后衛糾纏的勒夫,痛失良機。若類似的高質量進攻屢屢上演,何愁對手的球門不破?只是,90分鐘比賽,如此精妙的配合僅此一次。
能打出這一次,證明不能打出很多次的原因不是能力,而是把能力展示出來的方式。具體到這場比賽,魯能打不出流暢進攻配合的癥結,仍在于困擾球隊多年的那個老毛病:跑動。如果說,魯能過去的問題是不肯跑,被詬病為“步行者”,現在的問題就是不會跑。有人為了力挺庫卡,稱數據表明今年魯能的跑動距離已經大大增加,可跑動距離增加了,場上的攻擊質量不見提高,說明增加的跑動距離并沒能轉化為進攻的效率。
由于對手不一樣,魯能打建業比打大阪櫻花要得心應手得多,不過,在建業并不強悍的防守下,魯能的進攻節奏還是偏慢,幾乎每個隊員拿球后都要帶幾步再傳,這可不是他們不想傳,而是身邊的隊友跑不到合適的位置上,傳不出去,只好自己悶頭帶。勒夫是最突出的,他得球最多,丟球也最多,一拿球就有至少兩三名防守隊員貼上來,一夾擊球就丟了。其實,只要身邊有足夠多的接應點,勒夫拿球后馬上傳,之后再接、再傳,什么樣的銅墻鐵壁也會迎刃而解。
或許是中場休息時庫卡強調了,下半時這方面就有了改進。一是勒夫不再大范圍回撤,而是更多地留在禁區一帶,與韓鵬的距離拉近,彼此有了跑動策應,威脅就出來了。那個點球正是這個時候出現的。換上阿洛伊西奧后,勒夫貼近他相互接應,于是又有了抓住建業門將失誤后的第二個進球。
我同意這一觀點:對建業一戰,3分是最重要的,魯能當前最需要的是亞冠慘敗后站穩腳跟。但是,內容上的缺陷不應因結果如愿而被輕描淡寫。沒有流暢的配合,球隊就打不出團隊的整體性,不得不依靠球星的個人能力解決戰斗。遇到強隊,是很難過關的。
可見,庫卡的當務之急,是讓隊員們不光肯跑,還要會跑。另外,必須精力集中。終場前因走神兒導致失球的次數太多了,血的教訓,為什么就是觸動不了隊員們麻木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