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彬彬與隊友慶祝進球
魯能客場戰勝河南建業的兩個進球均由本土球員打進,這是本賽季迄今為止在已經結束的23場聯賽中,第三次出現土炮包攬所有進球、魯能最終獲勝的結局,有意思的是,這三場比賽魯能均是客場作戰。

雖然本土球員的進球數創造近四個賽季同期最低,不過他們起到的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土炮貢獻進球的6場比賽中,魯能的戰績為4勝1平1負,勝率接近7成。
9個進球直接換來9分
23輪過后魯能打進31球,外援包辦了22個,本土球員總共打入9球。9粒進球由4名球員打入,張文釗進了4個球,是隊內僅次于勒夫和阿洛伊西奧的第三射手;劉彬彬攻入3球;戴琳和呂征各有1球入賬。
本土球員進球人數、進球數量偏少,但是對于球隊的幫助卻是帶來了實打實的分數,9個進球直接換來9分。
第5輪魯能客場1:0擊敗申鑫,張文釗打入制勝一球;第13輪魯能客場3:1戰勝富力,劉彬彬梅開二度、張文釗錦上添花;前晚與建業的比賽,又是劉彬彬和戴琳的進球讓魯能打破了客場不勝保級球隊的怪圈。土炮的6個進球贏得了3個客場勝利,而本賽季魯能只在客場取勝過4次,唯一一次外援客場發威的比賽是第7輪3:0大勝國安,勒夫上演帽子戲法。
本土球員的2個進球又間接得到4分,在魯能主場4:0取勝申鑫、2:2戰平舜天的比賽中,張文釗和呂征有過進球。此外,客場1:4輸給杭州綠城一役中,張文釗打入唯一進球。
為何邊路球員爆發?
四個進球的本土球員中,除了與建業比賽中打進一記精彩遠射的戴琳外,其他三人均是邊路球員,其中,聯手打進7球的劉彬彬和張文釗是左右兩個邊前衛位置上的絕對主力,呂征則是主要替補。
庫卡來到魯能后希望能帶來一場技戰術變革,他比較淡化固定陣型以及固定球員位置這兩個概念,更追求場上的職責。執教初期,在防守端,庫卡主要采用盯人為主結合區域防守的戰術,后腰位置的盯人尤為重要。進攻端,庫卡倡導的是流動性的打法,要求前場進攻隊員擁有快速出擊并且適應多個位置的能力。
庫卡的戰術理想與現實不可避免地產生碰撞,在亞冠出局、聯賽受挫后,他對戰術打法進行了修補。防守端由最初的盯人為主改回了以區域防守為主,后腰固定為烏索和金敬道,進攻線上則繼續堅定流動性的快速攻擊。蒙蒂略、張文釗、劉彬彬、勒夫或者蒙蒂略、張文釗、劉彬彬、阿洛伊西奧的進攻組合成為常態,這些球員的特點是突擊能力強、位置靈活多變。
勒夫經常回撤拿球,他的變化是不再像以前那樣過于粘球,有意注重突破后的傳球。蒙蒂略時常在左右兩個邊路活動,張文釗和劉彬彬則經常換位,在一些場次中,我們還能看到吳興涵踢邊后衛、劉彬彬客串前腰,這么做的目的就是保持前場的流動性。所以,張文釗和劉彬彬這種沖擊能力強的邊路球員可以獲得更大的空間,進球也就水到渠成。
土炮還能更兇猛
依托魯能足校這座富礦,魯能向來依靠本土球員打天下,球迷也習慣了土炮帶著洋槍踢。外援成為陪襯的客觀因素是最近幾個賽季的引援不是很成功、“水貨”頻出。
2011賽季,魯能單賽季打進37球,本土球員攻入16球,進球比重為43%。2012賽季,魯能單賽季打入46球,本土球員打入26球,進球比重為57%。2013賽季,魯能總共打入57球,本土球員包辦33球,進球比重為58%。
以上賽季二次轉會引入勒夫為轉折,魯能的引援策略向巴西化轉移。本賽季從主教練到新外援,巴西化力度進一步加大,隨之而來的是戰術打法的改變,這是土炮暫時蟄伏的一個重要原因。本賽季在還剩7場比賽的情況下,本土球員打入9球,進球比重只有29%。
這是庫卡的第一個賽季,他也在不斷修正自己的戰術理念。聯賽上半階段主要司職防守型后腰的王永珀現在雖然擔任替補,不過他的位置已經開始前移,距離進球總是差之毫厘。與建業的比賽中,庫卡又起用了身高和技術更出色的李微,這些變化或許會讓土炮們重新找回兇猛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