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4月11日訊 (記者李奇宏)“今年,我們將名泉保護工作列入民生‘124910’工程,投資1000萬元開展名泉保護修復工程。”在4月11日上午召開的濟南72名泉整治工作專題會議上,歷下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為配合名泉保護,歷下區政府還將投入1600萬元,修繕明府城內危舊民房,營造泉水人家和諧氛圍。兩項工作均在8月底前完成。
據介紹,歷下區名泉保護修復工程重點以曲水亭、西更道、芙蓉街三條老街巷為主線,通過5項工程深挖明府城片區泉水內涵。其一,投資720萬元,對23座居民院內泉池、7座院外泉池進行修復提升,根據其不同的現狀條件分3個階段實施,目前調查摸底、方案設計、入戶征求意見等已完成,并對興隆泉等4處泉池進行了試點修復,后續整修工作正全面推進;其二,投資60萬元,在曲水亭街、后宰門街、西更道街、王府池子街4條道路、60家沿街住戶門前安裝60幅具有泉城特色、由名人書寫篆刻的楹聯,在泉水文化廣場打造新72名泉楹聯石刻碑,創造“楹聯一條街”的效果;其三,投資110萬元,對王府池子、玉帶河、珍池進行清淤,營造“泉清水凈”的環境;其四,投資50萬元,在大明湖南門對面的泉水文化廣場安裝電子屏,滾動播出與泉水相關的專題片;其五,投資60萬元,在主要道路、泉池周邊安裝指示牌、標識牌,指引游客、市民游覽。
“自2008年以來,我們先后對硯池、芙蓉泉、玉環泉、林汲泉等名泉進行了整修,對王府池子及玉帶河進行了人工清淤。”歷下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對于水質受周邊地區開發建設影響的舜井、漿水泉,水位降低不復噴涌的甘露泉,以及緊靠民宅、不便大規模修復的騰蛟泉和雙忠泉,已結合實際制定了相應修繕方案。待條件成熟,將通過修復、樹碑等方式保護提升。
“今年我市將舉辦首屆‘泉水節’,開展72名泉巡游,因此72名泉整治更加重要。”濟南名泉研究會會長邢玉墀在會上表示,整治工作應以“修舊如舊”為總原則,對泉池按原樣修復,并使泉池邊緣高于地面,一般降雨不致泥沙進入,對原有泉池進行清淤,適量擴大泉池周邊面積,適于游客、市民觀賞拍照,還要保護泉水源頭,使泉水不受污染。在此基礎上,可挑選自然石請名家題寫、刻立名泉碑,撰寫碑文。
濟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孫曉剛要求,對名泉應實施長效管理,“有些名泉在公園、大院內,相關單位要協助保護,有些名泉散落在外,需要專人認真維護管理”。此次72名泉整治提升工程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既包容深厚文化內涵,又能展現時代氣息,進一步提升觀賞水平和實用價值,達到一泉一景的要求。
相關鏈接
濟南轄區內有天然泉水832處
根據調查,濟南市轄區有天然泉水832處,僅老城區就有130多處,眾多泉水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間,是濟南獨特的風景。
在整治72名泉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將對泉水價值進行全面調查研究。據悉,我市泉水的基本情況是:景觀用水248處,占29.81%;生活用水35處,占4.21%;飲用水314處,占37.74%;農業用水195處,占23.44%;工業用水6處,占0.72%;其它34處,占4.09%。泉水價值包括科研科普價值、人文傳承價值、生態保護價值及經濟利用價值等多方面,相關部門將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率先對泉水的經濟利用價值進行重點調查。 (記者李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