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徐氏,113歲,濟南最長壽的母親。年輕時,她不知母親節為何物,老了,卻再也不記得自己是個母親。“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經過歲月洗禮,鄭徐氏已忘記漫漫人生路是如何走過,甚至連孩子都不再認得。“母親很不容易,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老人的兒子鄭先生講述母親的故事時幾度落淚。昨天,鄭先生第一次為母親送上母親節祝福,這也是鄭徐氏過的第一個母親節。
生于清末的世紀老人
5月12日母親節,女報記者來到商河縣鄭徐氏家中時,老人剛睡醒。“今天是母親節!”鄭先生在母親耳邊大聲說。老人同樣大聲地回答:“我100歲了,我一點也不老。”
母親常常答非所問,滿頭白發的鄭先生在都市女報、濟南郵政局送出的《感恩母親》郵票賀卡中寫下:“祝母親健康長壽,天天快樂”。他蹲在母親身邊,連同都市女報送出的花束一并遞到母親手中。接過鮮花和賀卡的鄭徐氏似乎明白了兒子說的話,連說:“好看,真好看。”此時鄭先生與妻子眼中已含滿淚水。鄭先生說,他從沒給母親送過花,這也是第一次給母親過母親節。
鄭先生在家排行老二,今年71歲,有個姐姐已82歲,已去世的妹妹如果還在世也已60多歲。“母親很不容易,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鄭先生邊說邊流下眼淚。鄭徐氏1900年生在清末,長在民國,十幾歲時跟父親從萊蕪逃荒到商河縣龍桑寺鎮鄭家村安家。“母親年輕時的記憶是逃、逃、逃,生我姐姐時已31歲。母親以前常說那時很苦,但具體怎么苦,她從來不說。”
鄭先生說,現在母親把自己都忘了,誰都不認識,像孩子一樣。鄭先生雖然不知道母親經歷過什么,但他能從生活中窺探一二,“我母親不敢看抗日題材的節目,一看就嚇得哆嗦、號啕大哭。”鄭先生說,他知道母親在電視中想起了往事,“現在她什么都不記得了,對她來說也是好事。”
為讓孩子上學去外地“度荒”
鄭徐氏從未上過學,卻堅持讓孩子上學。鄭先生曾是商河縣審計局局長,“母親沒為我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很多小事在影響著我。”鄭先生說,老人從小生活貧苦,生活好了以后仍很節約。“母親衣服穿的補丁摞補丁還舍不得扔,吃飯一粒米也不剩,這也影響著我們。”
講到另一件事時鄭先生再次落淚。上世紀六十年代,鄭先生還是一名高中生,貧困的家庭供鄭先生上學已是不易,恰逢鬧饑荒,“村里安排每個家庭出人到外地度荒,大都是男性去,但母親為了讓我留在村里上學,便跟妹妹出去待了幾個月。”鄭先生說,“饑荒”現在說著很簡單,但沒經過那種苦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有些人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幫兒子帶大4個孩子
鄭先生有4個孩子,現在分別是47歲、45歲、43歲和37歲,最大的孫子25歲,最小的孫女已19歲。“我這4個孩子都是母親幫著帶大的”。
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是鄭先生工作最忙的時候,一周只能回一次家,照顧鄭先生妻子坐月子、看孩子的事就全歸了鄭徐氏。4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一個剛懂事又開始照顧另一個,忙忙碌碌一晃就是十多年。“那時候母親不光看孩子,還得去生產隊工作,有時候顧不過來就把孩子也帶去。母親生在舊社會,纏過小腳,行動不方便,卻是掙工分最多的。家里人多,生產隊發的糧食不夠吃,母親還要去地里挖野菜。”
鄭先生說,由于經歷過饑荒,鄭徐氏對家人最多的關心就是有沒有吃飽飯。“后來生活好了,但每次母親吃飯前都會問我們吃飽了沒有,就算現在她已經不記得我們,還是會這樣問。”
從未慶祝過生日
鄭徐氏已四世同堂,享受著兒孫們的關愛,但老人基本沒享受過母愛。“姥姥去世的早,我從沒見過。我很幸運,因為我享受了70多年的母愛。現在輪到我來照顧母親了,我想讓母親剩余的時光每天都舒心,每天都像過母親節。”
不僅母親節,鄭徐氏生日時家里也不慶祝。原來在20多年前,鄭先生的父親還在世時,家里曾為鄭先生的父親慶祝生日,老人精神過度興奮,反而病了3天。“以前家里窮,不講究這些。母親特知足,她以前常說現在生活好了,天天像過年,比以前過年吃的都好。知足常樂,我想這是母親長壽的原因之一。”
鄭先生說,母親每天的飯都是他準備,為防止母親便秘,每頓飯都要有地瓜,一口一口喂母親吃。“母親經常尿床,光棉褲就四五條,輪換著洗。她現在就像小孩,需要我們照顧。現在我退休在家,專職負責照顧母親,母親越健康長壽,我們做兒女的越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