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1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藍皮書顯示,在2012年中國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中濟南、西安、深圳位居內地城市前三,北京、上海、廣州均未進入前 10強,在生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北京未進前 100名,江西、山東兩省城市表現搶眼。藍皮書專家表示,把宜居作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動城市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競爭力。
內地和諧城市青島排第四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在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除了香港與澳門以外,內地排在前 10位的分別是濟南市、西安市、深圳市、青島市、威海市、大連市、廈門市和寧波市。“北上廣”均沒有進入前 10位。特別是濟南市和西安市作為內陸兩個傳統的省會城市,在排名中分居大陸城市的前2位。而其他6個城市都是環境優美、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沿海開放城市。
在排前 50名的城市中,非省會城市、非直轄市城市有35個,占73%(香港和澳門除外),這些城市中市區所轄人口低于100萬的中小城市有19個,占38%。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中,排在后10位的城市,主要是西部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處于經濟發展前沿的臺州市,在和諧城市中排在倒數第10位 。而近幾年經濟增長較快的直轄市天津排在第133位 ,重慶排在第210位 。這說明經濟的發展并不會必然帶來社會的和諧。
生態競爭力煙臺進前十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2012年中國生態城市競爭力前 10名的城市分別是:澳門、香港、南昌、隨州、上饒、黃山、景德鎮、煙臺、九江和廣州。其中,江西省就占有4席,珠三角地區有3個城市,其余城市分別位于湖北、安徽和山東。
從前50名的城市來看,江西和山東各有6個,安徽和廣東各有5個,福建4個,湖北和浙江各有3個,遼寧、四川、吉林、湖南、河南有2個,內蒙古、河北 、江蘇、云南、新疆、廣西各有1個(其余2個是澳門和香港)。其中,山東和江西表現非常搶眼,各有6個城市進入前50名,說明在山東沿海地區和江西鄱陽湖地區,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持相對較好。此外,在287個城市的“生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上海位列第51位,北京位列第119位。
北上廣等大城市“不宜居”
記者從排名中看到,在宜商、知識、信息等城市競爭力指數上,香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排名在前十,但在生態環境和宜居方面,僅香港、澳門的宜居和生態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在前十,其他均為無錫、蘇州等二線城市。北京在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列第74位。
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光全表示,城市競爭力的最終目標是為市民謀福利,而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建設應該是也必須是理想城市的重要內容和為市民謀福利的具體體現。而目前,我國的一線城市在經濟發展和綜合競爭力雖然位于前列,但是卻忽略了以人為本理念和生態保護。
李光全分析,城市房地產過度投資化帶來的房價高企成為城市宜居問題的首要制約因素,其次霧霾等環境問題突出、交通擁堵、政府投入不足等因素也將城市的生態和宜居指數大打折扣。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超表示,中國城市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表象,輕內在的特點。過去十年,城市病在大中城市開始集中暴發,表現在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疫病流行,食品安全等。據《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