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濟南消息(記者高倩鄭芷南)昨天早上10點左右,白馬山老鐵路宿舍居民聞到4樓中間的一住戶家中散發出一股熏人異味,多日不見戶主的鄰居報了警。警方發現,屋內一名男子已經身亡多時。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事發地。殯儀館的車輛停在樓下,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全副武裝地從樓上下來,拿了一些工具之后就又返回了樓上。樓洞里散發著一陣陣的熏人異味,噴灑了很多消毒水也掩蓋不住。
同在四樓居住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我們這棟樓一梯三戶,死的這個人住中間一戶。姓胡,我們平時就打個照面,也不太了解。他不和人交往,一個人獨居。”鄰居還告訴記者,去世的胡先生今年五十歲左右,原來都在單位住,現在退休了就過來這邊住。胡先生很愛喝酒,經常醉醺醺的。“好像離婚二十多年了,聽說有個孩子,但是從來沒見過。”
鄰居告訴記者,三四天前就聞到了一股異味,但是不是很濃。昨天早上,異味熏人,幾個鄰居合計了一下,報警求助,警察來了之后讓開鎖公司打開了門,發現胡先生已經身亡多時。記者從白馬山派出所了解到,目前已排除他殺可能,該男子離婚多年,聯系不上家人,目前已經聯系上了單位,但是具體去世多長時間還不好說。
新社區串門鄰居越來越少 有個突發事件還真不知找誰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但在如今很多新型社區,鄰里間關系逐漸變得邊緣。昨天,記者走訪了部分小區,經調查發現,新建小區的此類情況比較明顯和普遍,尤其是年輕人之間,來往特別少。當記者向十幾個人詢問“知不知道樓上樓下鄰居的具體情況”時,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不清楚。
死亡多時被發現已有多起
5月18日,本報報道了17日早上9點多,濟南天橋區工人新村的一戶居民家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和老人的女兒死亡,鄰居聞到腐臭味后才報了警。警察打開門后,發現家中還生活著老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
相關閱讀:濟南母女死在家中已腐爛 極度貧困撿垃圾吃
5月19日,有媒體報道蘭州市七里河區林家莊鐵路小區內,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死亡多時才被鄰居發現。警察破門而入,發現老人尸體已經高度腐爛,有媒體稱老人一生都沒有結婚,不愛與人交往。
“陌生”鄰居難串門
“現在大家都忙著上班、帶孩子,誰還有功夫串門啊,時間夠用就不錯了。”市民李女士說。每天,她除了八小時的工作外,還要回家照顧孩子、上街買菜回家做飯。提起住在同幢樓的鄰居,她表示不太了解,“也就認識兩三戶吧,其余有的連面都沒見過,走到一起只知道是一個小區的。”她說。
據了解,像李女士這種與鄰里不熟或基本不來往的還有很多很多,成了一種普遍現象。記者走訪了一些小區,經了解得知,老舊小區這種情況還沒那么明顯,因為住戶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或同單位的; 而一些新小區或租戶比較多的社區,大家基本上都互相不認識。
昨天,從外地過來給兒子照顧小孩的曾阿姨說,“在小區里除了和我一樣照顧孩子的同齡人認識外,其他都不熟。以前在老家,大家喜歡串門,關系都很好。”她表示在這住太憋屈了。
“套式結構”拉開鄰里距離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分析說,造成這種鄰里疏遠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場機制問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個人都忙于自我發展、自我奮斗,每個人成了獨立的個體,很少想著與周圍的人互動。”其次,當今社會人口流動較大,比如同一小區可能居住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大家進入陌生環境,就會自我封閉起來。
王忠武教授還分析,目前的住宅模式是“套式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鄰里之間的交往,“為什么以前北京四合院式的結構,大家關系那么緊密,就是因為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里。”他說。“套式結構”功能比較齊全,使很多人關起門來,變成萬事不求人,這樣就割裂了人際關系。“當然,除了這三個方面,社區公共活動不夠也是一個原因。”
對于這種普遍現象,王教授建議,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人與人之間就應該主動加強聯系,打破這種“套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