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歲女孩小艾鈺遇害刺痛了泉城市民的心,孩子上下學的安全問題也越發受到關注。在濟南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門前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 4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指揮交通,她們一看到有學生獨自過馬路,總會第一時間趕過去,自己身體靠近車輛一側,安全把孩子護送進校門,這樣接送了7年,風雨無阻。
隨身包里都是孩子需要的東西
5月23日13:00,濟南氣溫達到31℃,濟師附小門口有幾個孩子等著學校開門。“義工奶奶”成員馬呈香、張玉蘭、賈秋英戴著小紅帽、舉著小黃旗、穿著統一服裝趕來接送孩子,賈秋英守在學校北側的圍欄,馬呈香、張玉蘭守在南側的圍欄。
她們來了不久,孩子們也開始陸續來到校門口。有兩個調皮的男孩子從學校對面胡同里跑出來,沒看過往車輛就想過馬路。一輛車正巧駛來,馬呈香喊著“孩子,別動”,打手勢讓車輛減速,并快步走過去將孩子領過來。
來往的孩子見到“義工奶奶”都特別親,大喊著“奶奶好”。“這么多年了,不光是孩子認識我們,家長們跟我們也都熟了。”賈秋英說著,樂呵呵地領著孩子進校門。
馬呈香隨身帶著一個包,里面放著兩頂小黃帽、一卷紙巾、一把零錢。馬呈香說,這都是孩子需要的東西,學校規定孩子必須戴小黃帽,可有不少孩子會忘了,她們就買幾個隨身帶著備用,“校外的事都是我們管,孩子身體不舒服,我們帶著去診所;孩子餓了,我們幫著買點吃的”。
天氣越差,奶奶們越上心
“義工奶奶團”的事還得從2006年說起。那年,馬呈香59歲,孫女上一年級,她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中午上學時,學校13:15開門,可12:30左右,孫女就嚷嚷著要去學校門口等,她到了后發現門口的孩子真不少,“有些家長趕時間,放下孩子就走,看見我經常在這兒,就托我照看著孩子”。“張玉蘭、賈秋英的外孫女和我孫女在一個班,還有一個姓趙的大姐也是家長,我們四個人商量著自家的孩子要照看,順便照看別家的孩子也不費事,就開始義務接送學生。”趙大姐身體不好,干了一段時間退出,王隆愛又加入了“奶奶團”。就這樣,她們一干就是7年,天氣再差也不缺勤。用張玉蘭的話說就是“刮風下雨,越是天不好,我們越要上心”。
馬呈香介紹,四人中年齡最大的是張玉蘭,70歲,最年輕的賈秋英也61歲了。“近幾年越來越多孩子出事,這不又出了小艾鈺的事,我別提多心疼了。我現在有個毛病,見了孩子就想囑咐兩句,提醒他們走路要看車輛、不要跟陌生人走。”馬呈香說,小艾鈺出事后,她“絮叨”孩子的毛病更重了,“孩子平安比什么都強”。
會堅持服務,直到老得干不動
7年時間不短,她們沒有特殊原因從不缺勤。王隆愛腿不好,早上學生多,她來得早走得晚;中午學生少的時候,大家都不讓她來。2012年11月,馬呈香患了感冒,她堅持去執勤,晚上回家就發高燒病倒了,“住院10天,急得我不行,出院第二天就去學校看看。家長、孩子都噓寒問暖的,再苦再累也值了”。
賈秋英的女兒3個月前生孩子,可她一天也沒缺崗,“不用我幫忙,請了月嫂,照顧得很好,我倒樂得清閑。”
濟師附小副校長王會青說,2006年起老人自發組織為學生服務,后來學校領導找到她們,邀請她們做志愿者。在“義工奶奶”帶動下,學校多了很多“
義工爸爸、媽媽”。“我們多次說要給工資,她們都拒絕了。老人節我們買了水果,她們也不收。我們把學生寫的對聯、制作的卡片送過去,她們收下了。”王會青說。
馬呈香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她說這是孩子寫的。她有很多榮譽稱號:“優秀交通安全志愿者”“優秀巾幗志愿者”等,“義工奶奶”還與宋洋一起榮登3月“濟南好人榜”。“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認可。”馬呈香說她會堅持服務,直到老得干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