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底的全市文化工作會議上,煙臺市明確提出了建設“膠東文化龍頭城市”的目標。目前,以“紅藍紫綠”為代表的當地特色文化已進入積極挖掘開發階段。不過,由于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膠東”一詞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模糊的“膠東”定義
作為一個區域概念,膠東的定義顯然很模糊。
“膠萊河以東,是為膠東!边@可能是現在被接受范圍最廣的一個定義!掇o!逢P于“膠東半島”的詞條解釋也與之大同小異:“(膠東半島)是指中國山東省膠萊(河)谷地以東,東、南、北三面環海的半島地區。”
但是,由于在此定義中擔任地理標志物的膠萊河“名氣過小”,非但外地人對“膠東”一詞不明所以,就連“膠東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煙臺和威?隙▽儆谀z東的,青島一些地方應該也算是,再具體的就不清楚了!边@是今年78歲的煙臺市民遲華對膠東區域范圍的直觀感受。
“地理概念范圍和行政區劃范圍的不一致,是造成目前‘膠東’定義模糊的重要因素!濒敄|大學膠東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愛強介紹說。
在歷史上,管理膠東地區的行政區并不單單以地理概念上的膠萊河為界,且有時僅為一個機構,有時則有數個平行單位。1913年,時民國北京政府以前清的登、青、萊三州區域為基礎,劃定成立“膠東道”,東至文登、榮成,西抵臨淄、壽光,南達諸城、日照,北至黃縣、蓬萊,轄內共26縣,當時范圍廣闊,甚至包括了現在淄博市的一部分,遠超出了膠萊河的界限。
根據膠東文化專家劉鳳鳴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由原萊陽專區和省轄煙臺市合并成立的煙臺地區,在區劃范圍上與“膠萊河以東”的地理概念相對最為接近。不過,之后即墨、萊西等地劃入青島,威海也單獨建立地級市,“膠東”地理概念和行政區劃范圍的不一致又表現得十分明顯。
目前,根據山東省2009年出臺的《關于建設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的意見》,其對膠東半島的界定則是:“主要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市!
膠東文化中心的歷史遷移
“雖然膠東的范圍界定比較模糊,但煙臺作為膠東文化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中心,這一點是比較清晰的。”陳愛強說。
膠東文化中心前后經歷過多次遷移。膠東一詞用于行政建制,最早見于秦代,當時膠東地區設“膠東郡”,其后,漢代封“膠東國”,兩者的行政中心區域都在即墨故城一帶。自唐代直到清朝中前期,膠東地區則大體維持著登州、萊州兩個平行的行政區劃。登州治所蓬萊,萊州治所掖縣,其中蓬萊海運便捷,曾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日出千桿旗,日落萬盞燈”,興盛一時。
而煙臺(芝罘)成為膠東文化中心,則始于近代開埠。據陳愛強介紹,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開辟登州等地為通商口岸。但因登州水淺,又于1861年改定到煙臺。開埠之后,煙臺經濟文化發展迅猛,1863年,清政府的登萊青道治所由萊州遷至煙臺,時任道臺崇芳兼任煙臺東海關監督,這種“實際上的行政級別升格”更加鞏固了煙臺的區域中心地位。
“開埠對于煙臺發展的意義重大,而開埠文化也漸漸成為膠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标悙蹚娬f。據介紹,除此之外,目前學術界內對膠東文化的分類還包括了夷人文化、仙道文化、海防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幾大分支,資源都十分豐富。
文化整合應突破
行政區劃藩籬
目前,地域文化研究在國內整體上處于一個熱潮期。“因為地域文化代表著區域的形象,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十八大報告中就提及了‘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陳愛強說。
不過,從其他地區的經驗來看,因文化資源整合不當,出現了不少問題,幾個地區爭奪一個歷史名人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此,陳愛強認為,“既然煙臺已經提出建設膠東文化龍頭城市的目標,就應該在區域文化資源整合方面具有擔當意識。”
據了解,位于煙臺的魯東大學早在2004年便成立了膠東文化研究中心,與相關單位合作,組織主辦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包括三次以膠東地區全真道文化為主題的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其中,首次會議地址便選在威海文登,跨出了煙臺市的范圍。
此后,在煙臺市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魯東大學膠東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升級更名為膠東文化研究院。掛牌當年,煙臺就召開首屆膠東文化高峰論壇,與會專家也形成統一意見,“隨著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膠東半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促進半島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便在于其共同擁有的膠東文化!
目前,煙臺市已從“紅藍紫綠”四個優勢文化板塊開始著手資源整合。紅即以膠東革命歷史、紅色景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藍則是在藍區建設中弘揚海洋文化精神;以葡萄、葡萄酒產業為代表則是紫色文化;仙道文化和民俗文化則是綠色文化的范疇。
“研究整合膠東文化資源,不但要改變‘書齋式的小圈子研究’,更要以長遠的眼光,突破行政區劃的藩籬!标悙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