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今年“史上最難就業季”,創業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的選擇。但怎么創業、選什么項目、如何運營等等,一系列問題讓大學生們感到茫然。相比之下,島城的大學生是幸運的,他們有機會、也有平臺可以為自己的事業夢想拼搏。
免費上創業大學 6月2日上午9點,在位于市北區泰山路的青島創業大學二樓輔導教室里,助教魯文婷正帶領來自青島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4所高校的35位大學生,參與“島城淘金”這門創業初級課程的實戰游戲環節。
“5人一組,有隊長、情報員、信息員、采購員、智者5個角色,大家各司其職,任務就是在7天時間內利用1000元啟動資金和負重去淘金,每天天氣、路徑選擇等變化因素會影響他們的最終受益,整個過程模擬的是企業具體運營過程。”魯文婷告訴記者,這個課程主要是針對學生對項目的計劃、資源、目標、團隊人員管理4個方面進行培訓和演練,讓學生們通過模擬去熟悉創業過程中的企業運營和管理。
青島大學大三學生陸曉亮是第七組的成員,這是他第四次來創業大學上課,感覺受益匪淺。“老師們都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他們會告訴我們具體如何來創辦企業,告訴我們現在哪些行業有前景,對我們想創業的來說,都是很實用的。”陸曉亮說,他是在學校的公告欄上看到創業大學免費培訓的通知后報名的。
青島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褚慶柱介紹,成立青島創業大學,意在從建立專業配套的創業培訓體系入手,以培養最實用、最直接的創業能力為目的,通過創業模擬、導師輔導、商業模式開發等手段,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初、中、高各級課程和創業服務。為此,創業大學吸收高校教師、知名企業家、社會專業培訓機構導師,成立了創業指導專家委員會、創業專家志愿團和青島市創業促進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程的專業指導服務。
根據創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創業大學還開發了全國首套創業培訓教材——“大學生創業培訓四級課程體系”,對參訓學員進行6項課程共計224個課時的免費培訓。
如今,青島創業大學總體規模已達7萬平方米。截至目前,青島創業大學本部已完成建設,并培訓大學生2000余人,年內計劃培訓大學生10000名,扶持大學生創業3000人以上。
創業補貼優惠多 白手起家,對于創業大學生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雖然曾經有過自主創業的沖動最終卻沒有實踐,根源在于沒有啟動資金。
為了著力解決大學生創業面臨的資金、場地、項目、人才缺乏等難題,青島市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關于促進全市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優惠扶持政策,在扶持大學生創業政策范圍、孵化基地建設運營、創業場地租金減免、創業資金借貸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訓等方面進行了規范細化。
2012年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學院的王新福就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政策優惠。曾經打過三份工的他,為了改變家庭困難的現狀,在欠學校1.1萬學費的負債情況下,辭職創業。他參加了創業大學的培訓,并在創業中心的幫助下注冊成立了青島筑夢網絡有限公司。根據有關政策,王新福創業之初先是獲得了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后來公司發展壯大招收了4個員工,公司又獲得了創業企業招聘人員每人2000元的創業帶動就業補貼。
“從創業干什么,到后面怎么注冊公司、稅務登記、找記賬會計,都是中心工作人員幫我辦的,我自己根本不懂。工作間是免費的,要談業務會議室也是免費用,隔壁還有其他做網站的公司我們經常溝通學習。”王新福說,公司從去年8月份正式營業到今年年初,經營純利達5萬多,不僅還了學校的欠款,還積攢了下一步的發展基金。
“護航”后續發展 今年,青島市在優化孵化模式、完善創業幫扶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新的實踐,根據大學生創業所經歷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分別依托創業大學、網絡創業基地、創業孵化中心、創意工廠等多級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建立了“創業大學+網絡孵化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園”的全程化孵化發展模式。
創業成功后的企業,可以進入依托各駐青高校及科研院所興建地“一中心、多基地”創業孵化基地,進行深度孵化,從而真正實現創業項目落地及成熟。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場地+培訓+商機+導師+人才”五位一體的精細化創業服務,切實為創業者解決難題。
加速器是介于孵化器和科技園區之間的關鍵環節,目前,青島正在打造以文化創意高端創業孵化為目標的湛山創意工廠,作為孵化器的首批示范基地。《青島市孵化器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16年,全市建成1200萬平米以上孵化器,通過千萬平米孵化器建設,將青島打造成為中國創業港灣、全球藍色經濟高地。
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模式的探索實踐,顯現出倍增式的創業就業效應。全市大學生創業比例從2008年的0.3%提升至目前的5%,達到全國同類城市最高水平。創業孵化基地內的創業成功率達到50%以上,累計扶持11662名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帶動就業57909人,平均1名大學生創業者帶動5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