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電視劇《北方有佳人》后,端午假期,外地游客林女士來濟南游玩時特意來到劇中的發生地剪子巷,但令她失望的是,原以為市井色彩濃厚的剪子巷,現在只有一家網吧和臺球廳俱樂部和幾家小飯館。曾被列入古城重點保護地段的剪子巷,如今只是水泥鋼筋建筑間的一條間隙。
終于找到剪子巷,滿眼看去皆失望
“這就是剪子巷嗎?”看著被路面壓壞了的水泥路,濺了一身臟水的游客林女士顯然很失望。6月10日端午節小長假第一天,從曲阜到濟南游玩的她,先去了曲水亭街,又到了趵突泉,然后到了剪子巷。
記者見到她時,她和同伴共撐一把傘,站在剪子巷的路中間,一手拿著地圖,一手握著手機正谷歌剪子巷。她說來濟南游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看了《北方有佳人》,那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叫剪子巷的地方。不過,在地圖和手機上都沒查到,她是打聽著才找到的。
林女士說,電視上看到的是青石板子、泉水汩汩,還有熱鬧的市井商鋪。如今再看剪子巷,從北向南200多米,最醒目的是一家網吧和一個臺球俱樂部,最大的聲響是兩家娛樂場所傳出來的震耳音樂。另外巷北頭是一個派出所、一家蘭州拉面館和米粉店,看不出和其他城市街道有什么區別,太失望了。
連下了兩天雨,剪子巷里坑坑洼洼積滿了水,巷子本不寬敞,有一邊還被私家車占據著,幾位外地游客小心翼翼走過。剪子巷兩邊是已經老舊的樓房,聽說,現在多是外地人租住著。
“剪子巷和電視劇里完全不一樣啊!”林女士沮喪地說,自己有種被忽悠的感覺。在來濟南之前查過一些資料,剪子巷、鞭指街、車轱轆把子街、曲水亭街……都是濟南有名的老街巷,曲水亭街很有味道。讓她不解的是,剪子巷完全沒有文人筆下描繪的文化古城氣息,只是一條豎著“剪子巷”指示牌的水泥道。
她不知道,很尷尬的是《北方有佳人》的拍攝取景不在故事的發生地濟南,而是無錫影視城。《北方有佳人》的編劇趙冬苓曾對該劇的場景表示遺憾,為了寫劇本,她看了很多關于濟南建筑與街道的書,“我也試圖去那些舊址找尋感覺,但是都找不到了。”
剪子巷14年前被列入重點保護地段
剪子巷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街長214米,寬約4-7米,趵突泉北門向西第二個街道即是。由于舊時巷子北段大多為經營剪刀、車馬配件的鐵器店,其中尤以制作剪子聞名,老濟南們故而給它起了一個帶有濃重行業特色的名字——剪子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都是矮房子,但是挺熱鬧。”年過六旬的濟南人老劉說,這條巷子有不少店鋪。他說小時候在這條巷子里,曾偷偷爬上過往的馬車,也曾在這里吃過最好吃的烤地瓜。而他從母親那里聽說的剪子巷,是一個針頭線腦、剪刀鋪子、醬菜園一應俱全的熱鬧街巷,有錢人家和小媳婦都愛逛的地方。“一些老字號的商鋪,都在這條街上。”
雖然是一個被保護的文化古城重點地段,在老濟南人看來,剪子巷是一個記憶符號,現在只剩下了一個名字。
1986年,濟南被列入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據了解,當時濟南之所以能被評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除了得益于濟南悠久的歷史、“泉水之城”的自然條件,還有一點就是保存尚好的老街區老街巷。
1989年,濟南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同意《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并按規定程序報國務院審批。這個規劃概括了“一帶一片三街坊,五十二點一個網”。位于趵突泉西側的剪子巷,因是一條富有傳統色彩的專賣商業街,且昔日街心路旁的石隙縫中有泉水流淌,游觀性強,被列入古城重點保護地段。
老濟南人期盼剪子巷能“活過來”
剪子巷有名氣不僅因為它舊時的商業繁華,還因為在這里能領略到“清泉石上流,人在水上走”的泉城風情。濟南文史專家唐景椿說,剪子巷地上鋪的是極富老濟南特色的青石板,隨意掀開一塊,翻滾的泉水立刻汩汩涌出。
“現在的人都不知道青石板上看泉水是個啥樣啊!”在采訪中,很多“老濟南”們希望這條記憶中繁華的老街巷能重回原貌,不光讓濟南后代人從歷史資料中看濟南。
說起濟南消失的老街巷,唐景椿特別痛心。據他介紹,所里街、司里街向北到半邊街,剪子巷還有珍珠泉地區,的確曾被列入保護規劃,但是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施下去。
北京的南鑼鼓巷、杭州南宋御街、重慶磁器口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古街巷,商業和文化并存,是游客必到的地方。
無法一一還原舊貌,盡量復原老街巷成了唐景椿的心愿。“濟南也可以打造復原出有濟南味的老街巷。”唐景椿說,“就拿剪子巷來說,設立幾個打鐵磨剪子的雕塑,豎個介紹剪子巷的碑,修一修地面,都算是保護。”唐景椿說,緊挨著趵突泉的街巷,可以通過復原營造旅游景點,同時讓剪子巷重新“活過來”。
“家家垂柳戶戶泉才是真正的濟南風貌,老街巷青石板才是濟南味。”唐景椿說,外地游客來濟南不是來看高樓大廈的,沒有老街老巷濟南就不是文化名城的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