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7月1日訊(記者 楊萬卿)6月30日,濰坊的富華酒村作為濰坊第一家待用快餐店面啟動了待用快餐公益活動。到7月1日中午,已經(jīng)有33份待用快餐為需要幫助的人所準備。
“什么是待用快餐?”待用快餐,是新浪網(wǎng)友陳里發(fā)起的一項公益活動,指愛心人士認購快餐后,留給流浪漢、低保戶等困難人群,由店家交送給這些真正需要幫忙的人,讓他們有尊嚴地享用。
7月1日中午,記者走訪了奎文區(qū)北胡小區(qū)圣利巷這家發(fā)起待用快餐公益活動的富華酒村,這家能供百余人就餐的飯館已有15年歷史。正在吃飯的郭先生問起了什么是“待用快餐”。在了解了“待用快餐”的公益性后,郭先生表示,“平時沒有機會做些善事,但給流浪漢、低保戶買份飯是力所能及的。”郭先生當即問老板需要買多少份,老板李磊表示,由于目前知道的人數(shù)不多,認購的快餐數(shù)目不斷增加,卻還沒有人來吃,所以不建議一次性認購太多,郭先生暫時認購了兩份,并表示“以后需要的時候我隨時認購。”
一位來吃飯的顧客趙先生在仔細閱讀了墻上張貼的對“待用快餐”的介紹后,也自愿掏錢認購了一份快餐。老板李磊告訴記者,由于剛開始發(fā)起這個公益活動,自己在第一天首先認購了20份快餐,在他的動員下,飯店里五名員工每人也掏錢認購了兩份快餐,到7月1日中午,已經(jīng)有33份待用快餐為需要幫助的人所準備。
對于這個在濰坊首個發(fā)起“待用快餐”的店面老板來說,不是沒有受到質(zhì)疑。為了號召更多人參與進來,李磊在新浪微博進行了呼吁,“我為你留飯,有愛有尊嚴”。“結(jié)果,很多人說在濰坊實施不起來,都說‘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不過這對我來說并不是潑冷水,我是一定要堅持做下去的。”李磊說,自己看過發(fā)起人陳里的訪談,借用他話就是希望更多濰坊市民“少指責(zé),多參與,看看再說。說的人往往理直氣壯,做的時候往往不見其人。社會需要做的人越來越多。行動永遠勝于話語。”
對話李磊 “認購多,領(lǐng)取少”是個問題
齊魯晚報:“待用快餐”的使用者有哪些?
李磊:吃不上飯的殘疾人、流浪兒童、沿街乞討的人,有殘疾證、低保證的家庭,還有一些進城的農(nóng)民,因為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或者在一些緊急情況下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臨時經(jīng)濟窘迫,吃不上飯的人,是“待用快餐”的使用者。
齊魯晚報:“待用快餐”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李磊:目前來看,剛啟動兩天,“待用快餐”認購的客人就有很多,只是知道的人太少,暫時還無人認領(lǐng),也不排除有需要幫助的人知道后礙于面子沒有前來。
齊魯晚報:面對這種問題,你認為大家需要做些什么?
李磊:現(xiàn)在需要告知弱勢群體有這么一個地方,這也是一種獻愛心。另外,我正通過飯店周邊社區(qū)的物業(yè)、居委會等,由他們提供這些社區(qū)內(nèi)和社區(qū)周邊弱勢群體的信息,比如低保戶和流浪漢,我們把快餐準備好,實在不行就定期給他們送過去。
齊魯晚報:不排除有些人會渾水摸魚,飯店對領(lǐng)取人的身份如何界定?
李磊:這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一次、兩次、三次,每次吃掉的都是真正需要這些飯菜的人的快餐,估計他自己也受不了。退一步講,就算是他吃了好幾頓,又能吃掉多少呢?我相信隨著大家的監(jiān)督、以及我本人和飯店員工的監(jiān)督,這種情況不會太多。
齊魯晚報:有人說,真正的公益人是認購快餐的好心人,飯店不會干賠錢買賣,是這樣嗎?
李磊:我們推出的快餐至少保證一飯一菜,作為待用快餐的它的價格是10元錢一份,但成本價一般會在15元—20元之間,相當于認購者出10元錢就能買到相當于15元—20元塊錢的快餐盒飯,留給有需要的人來領(lǐng)取。剩下的5—10元錢算是我做的公益。公益人是認購人,我們飯店在‘待用快餐’中起到的是一個平臺中轉(zhuǎn)的作用,我們會把認購者的信息登記在電腦上,每天被領(lǐng)取多少份快餐,我們也會有記錄。誰有疑問可以隨時來查,歡迎大家一起監(jiān)督,一起參與。
本報記者 楊萬卿
記者手記: 受助者無尊嚴,則慈善無意義
西安一家餐廳推出了公益項目“待用快餐”,飯店的顧客多掏一份錢幫助吃不上飯的人,彼此不見面,由餐廳中轉(zhuǎn),這種模式脫身于“墻上的咖啡”,100多年前從意大利那不勒斯起源,然后形成運動在歐美國家盛行。
有媒體評價,“待用快餐”中,一次慈善行為由三個主題貫穿:愛、信任、尊嚴。尊嚴尤為重要,因為受助者無尊嚴,則慈善無意義。
和傳統(tǒng)的公益慈善行為相比,“待用快餐”自有它的特點和優(yōu)勢。這避免了慈善雙方對接的尷尬或作秀,能更廣泛地扎根社會,比如購買“待用快餐”的人和最后享用“待用快餐”的人,雙方既不會見面,也不會發(fā)生除此以外的其他聯(lián)系。換言之,買的人不知道誰會吃,吃的人也不知道是誰買的,這就最大限度維護了城市貧困人群、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更加符合公益和慈善的本義。
此時,我們不該由此衍生出更多想法嗎?如果由餐飲業(yè)的“待用快餐”能夠衍生出其他領(lǐng)域和行業(yè)的“待用飲料”、“待用書籍”、“待用愛心棉衣”,到處都是“待用商品”的陣地,最終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以公益和慈善為基礎(chǔ)的“待用文化”,那才是“極好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認購者都只在乎一顆慈善的心,對渾水摸魚的“少數(shù)”予以包容,領(lǐng)取者更多的為善意著想,體面而有尊嚴的去吃這頓飯,那么這個模式如何不能長久地存在下去?
日常持久而繁復(fù)的慈善才更衡量一個社會的成熟與發(fā)展。樂見“待用快餐”能從你我做起。
本報記者 楊萬卿
相關(guān)鏈接: 墻上的咖啡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磯附近威尼斯海灘一家有名的咖啡廳閑坐,品著咖啡,這時進來一個人,在我們旁邊那張桌子上坐下。他叫來服務(wù)生說:“兩杯咖啡,一杯貼墻上。”他點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們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來,但他卻付了兩杯的錢。他剛走,服務(wù)生就把一張紙貼在墻上,上面寫著“一杯咖啡”。
這時,又進來兩個人,點了三杯咖啡,兩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貼墻上。他們喝了兩杯咖啡,付了三杯的錢然后離開了。服務(wù)生又像剛才那樣在墻上貼了張紙,上面寫著“一杯咖啡”。似乎這種方式是這里的常規(guī),卻令我們感到新奇和不解。
幾天后,我們又有機會去這家咖啡店,當我們正在享受咖啡時,進來一個人。來者的衣著與這家咖啡店的檔次和氣氛都極不協(xié)調(diào)。一看就是個窮人,他坐下來,看看墻上,然后說:“墻上的一杯咖啡。”服務(wù)生以慣有的姿態(tài)恭敬地給他端上一杯咖啡。那人喝完咖啡沒結(jié)賬就走了。我們驚奇地看到這一切,只見服務(wù)生從墻上摘下一張紙,扔進了紙簍。此時,真相大白,當?shù)鼐用駥ΩF人的尊重讓我們感動。咖啡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我們享受任何美好的東西時,也許我們都應(yīng)該想到別人,有些人也喜歡這樣的東西,卻無力支付。
再說說那位服務(wù)生,他在為那個窮人服務(wù)時一直都面帶笑容。而那個窮人,他進來時無需不顧尊嚴,討要一杯咖啡,他只需看看墻上。那面墻傳遞溫暖,維護尊嚴,感受愛。
我記住了那面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