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防汛不僅僅依賴城區一條條看得見的“明河”,也離不開看不見的“暗河”。城區的944公里長的雨水管網、1133公里長的污水管網多藏身于城市的道路之下,默默地發揮著排水、排污的作用。在“暗河”行走的路途中,既有倒虹吸助它穿過河道,也有鐵路令它“望而生畏”。天氣晴好的時候兩條“暗河”相安無事,一旦下雨,老城區的雨污混流就會造成兩條“暗河”搶路。“暗河”為何容易過河道卻難以過鐵路?雨水、污水如何才能各行其道不再相互打擾?
兩條“暗河”大多比鄰而行
南高北低的濟南地勢,注定無論明河還是“暗河”,最終都將匯入北部的“盤子底”。明河的水進了小清河;“暗河”的水則是雨水進了小清河,污水進了處理廠。
本報曾報道過“一杯刷牙水的城市之旅”:一杯刷牙水自偉東新都的污水管線出發,經過舜耕路的污水主干管,最終到達下游的污水處理廠,經過“漂白”成為中水,最后排入小清河。
地下的雨水和污水管網組成了地下“水世界”。它們所“行走”的路線大多位于城市的路網之下,比鄰而行。根據市政排水部門統計的數據,城區現在有944公里的雨水管網,1133公里的污水管網,加起來共2000多公里,它們如同城市皮膚下的血管,既有主動脈,也有毛細血管,共同排走城市身體里的各種水分。
倒虹吸助“暗河”過河
自舜耕路南頭出發,雨水管線不像污水管線一樣需要在中途的舜耕路中水站“歇腳”,雨水可沿舜耕路一路向北,歡快奔走。
雨水“暗河”遇到的一關就是南門橋下的護城河。“暗河”如何穿過明河?市排水管理部門人員介紹,這需要用倒虹吸。倒虹吸是一種輸水管的形式,在管道與道路、河流發生交叉時經常采用。倒虹吸設施的形狀像是一道倒過來的彩虹,借助上下游的水位差,通過重力作用向下游送水。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已有成功的運用。
雨水“暗河”自南向北通過倒虹吸的幫助穿過護城河河底,經過南門橋。城區所有的雨水“暗河”在過河時,都會不約而同采用這種辦法。
“暗河”最怕穿鐵路
“‘暗河’最怕穿鐵路。”市排水管理部門人士說,管道過鐵路,施工要求、成本、時間要求都很高,甚至“穿不起”。
每逢下雨,城區的殷陳、濟鋼、生產路、歷山路等鐵路橋下總是容易出現積水。尤其是殷陳鐵路橋和濟鋼鐵路橋下,上游來水總是難以及時排走,原因是下游只有幾根細細的排水管線。
要根治這個頑疾,需要拓寬上游的河道,也要拓寬下游的雨水管線,然而雨水“暗河”過鐵路,難之又難。市排管中心相關負責人稱,要修一條穿過鐵路的管線,首先必須經過鐵路部門允許,其次要由鐵路部門施工,汛期、重大節日期間不能施工,而且施工成本要遠遠高于普通道路。
雨污混流“暗河”易堵
正常情況下,雨水和污水兩條地下“暗河”并行不悖,但有時它們也會出現“堵路”的情況。
歷山路鐵路橋下每逢下雨的積水就是因此產生。歷山路鐵路橋的上游,雨水和污水共用一條管線,天氣晴好時污水正常行走,但一旦遇到下雨,雨水就會來搶污水的道路,這個時候雨水、污水共搶同一條“暗河”,爭奪時產生的作用力往往會頂起沿途的井蓋,造成污水冒溢。
這種“搶路”的情況正在逐漸減少,市政排水部門也在盡力疏通地下“水世界”的通道,減少雨污混流。城區新建小區和道路的地下水世界比較完備,但老城區和老街道下面的“暗河”世界在城市初建時產生,很多已經年老不支,只能逐漸更換,需要時間。
偷襲
“暗河”藏漏洞污水偷偷變多
收集污水的“暗河”往往會遭到“偷襲”。比如說,預計某條污水管道每天承接10萬噸污水,污水量卻常常偷偷變多。
“別處的水常常會進入污水管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污水比預計要多的原因,一是老話題——— 雨污混流,雨水進入污水管道;二是部分建筑施工將水偷偷排入污水管道;三是濟南地下水位高,老齡的污水管網出現裂痕,地下水也會偷偷潛入。
因而,身為“暗河”也很辛苦,既要守住自己的路,還要防止外來的各種水前來“搶地盤”。
地下有些“暗河”只要遇到降雨,就會引發“搶路”的暗戰,導致雨水無法及時排走,甚至造成污水冒溢。這種存在爭奪管線的“暗河”,在濟南的老城區還有約100公里。
百公里的“暗河”之所以無法平靜,就是因為存在雨污混流。生產路鐵路橋、歷山路鐵路橋污水無處可去時,就會冒溢到路面。老城區如館驛街、火車站片區、南北大槐樹片區也存在雨污混流,汛期雨、污水同時排入污水管網,出現污水冒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