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區河道分為興濟河分區、大辛河分區、臘山河分區、大明湖分區4個分區展開整治。大明湖分區位于城區中心,實現河道截污顯得更為重要。負責大明湖分區治理的濟南排水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大明湖分區的整治已完工9成,8月份可基本實現污水不再進河。目前,大明湖分區河道已實現每天少“喝”污水6000噸。
1700米被棚蓋河道查出排污口87個
大明湖分區有濟南的泉群,也是老城區的主要分布區,雨污混流情況較嚴重,整治起來難度較大。
“最難截住的排污口不是裸露在外的,而是‘藏’在地下的。”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稱,今年對廣場東溝、廣場西溝、民生大溝、西圩子壕、歷山路邊溝、山大路邊溝、羊頭峪東溝、羊頭峪西溝8條河道實施雨污分流,讓污水不再進河道。
歷山路邊溝內“暗藏”著多處排污點。今年2月份,在排查歷山路邊溝被棚蓋的河段時,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背著氧氣瓶,戴著防毒面具鉆入歷山路邊溝的暗渠,在1700米被棚蓋河道范圍內查出排污口87個。
完工后每天8000噸污水拒入大明湖河道
截至7月5日,大明湖分區的管線新建了28081米的雨污水管道,全部整治工作已經完工9成,今年8月份能基本實現污水不再進河道的目標。
現在西濼河、東濼河、東圩子壕內已經沒有直接連接河道的排污口,水質有了改善,每天向河道內的排污量已經減少了6000噸。全部工程完工后,大明湖分區內的河道每天可少“喝”8000噸污水。
改造后仍有居民私接管道排污
“既然分區的大部分河道已經實現截污,為何有的河道內仍然能看見污水?”有市民發出質疑。
對此,相關負責人稱,河道治污整治的工程干完后,往往有沿河的居民或商戶為了方便,又偷偷接一根連到河道的污水管。如此一來,污水又會暗中“溜”入河道。
記者得知,河道兩側的排污口多因為居民私接私排,導致污水屢禁不止。負責人表示,查找一個排污口、截流一個排污口都非常不易,工作人員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暗渠排查。“城區河道的整潔,不僅僅需要工程措施,更需要每一名市民的維護。”負責人稱。
棚蓋嚴重,萬盛大溝擔心“拖后腿”
在提及大明湖分區的整治進度時,負責萬盛大溝整治的相關負責人說,“只怕萬盛大溝會‘拖后腿’。”
這種擔心的原因是萬盛大溝棚蓋嚴重,3.5公里的河道棚蓋河段能達到一半。部分河段因為遇到拆遷難題,也遲遲難以動工,只能一點點地啃這塊“硬骨頭”。“棚蓋河道是整治中的一大難題。”相關負責人稱,棚蓋河道兩側單位、居民的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河道,對河系下游明渠河道的污染十分明顯。
大明湖分區東至二環東路,西至無影山路、緯六路、英雄山路,南至二環南路,北至繞城高速。分區內現有河道32條,總長度82公里,其中被占壓棚蓋河道長28公里。對確實無法沿河設置污水管線的河道,施工人員用盡“手段”,在河道內鋪設截污管,截流沿河排污口。 (記者柴穎穎)
分散式污水處理站途中“消化”污水
大明湖分區污水管線總長度540公里,雨水管線總長度380公里,雨污合流管線32公里,已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能力30萬噸,建成分散式污水處理站7座,日處理能力4.5萬噸。
為緩解污水管網容量不足和水質凈化一廠超負荷運行問題,市政部門新建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將污水管道收集后的污水就地處理,處理后的中水排入河道形成水系景觀。廣場東溝上游建設古坊以及19座攔水壩,可減緩洪水下泄速度,也可攔蓄雨水成為景觀。 (記者柴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