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警惕食品犯罪向農村“轉移”
□記者 吳允波 報道
本報濟南7月9日訊 今年上半年,全省公安機關偵辦食品犯罪案件471起,打掉各類“黑窩點”414個,涉案價值7.6億余元。省公安廳今天透露的統計數字顯示,上述案件中,約有70%的不法分子將工廠、作坊放在城市郊區、農村、山區等地。公安機關表示,隨著打擊力度加大,不法分子向農村“轉移”,要高度警惕農村成為食品犯罪和傾銷問題食品的“重災區”。
兗州警方破獲的卞延磊將“瘦肉精”加工成飼料添加劑出售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卞延磊購進“瘦肉精”后,就在兗州市龍橋村其租住的房屋內將“瘦肉精”加工成袋裝的飼料添加劑,然后通過其他銷售人員銷售到全省各地。后經山東省藥品鑒定所檢測,其中“瘦肉精”含量為0.1mg/g。此案經兗州市人民法院一審、濟寧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以非法經營罪判處被告人卞延磊有期徒刑七年,并處罰金十萬元;其他銷售人員也分別被判刑罰并處罰金。
還有的不法分子則選擇廢棄廠房、果園等地從事非法生產。臨沂警方在偏遠山區一處廢棄多年的廠房內,發現經常有身份不明的人進進出出。警方懷疑廠房內藏有逃犯,對廠房進行突擊檢查,結果發現這里原來是一處加工病死豬、病死雞的窩點。
為何不法分子選擇在農村、山區、郊區作案?省公安廳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偵查總隊食品犯罪偵查支隊劉剛支隊長介紹說,農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犯罪分子極易隱藏在村子里閉門作業,容易形成食品安全監管的“真空地帶”。再者就是農村消費能力低,不法分子在農村作案也利于就地、就近傾銷偽劣食品。另外,很多偽劣食品由于直接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跳過了檢驗、流通環節,導致難以發現犯罪線索。
沂南縣的劉強平時就在臨近村里和屠宰場轉悠,遇到有病豬,他就以每斤一兩元的價格買下,然后在自己家里偷偷屠宰,以極低的價格推銷給熟食店。案件審理中,劉強說:“農村病死畜禽高溫加工后食用的現象很普遍,沒感覺到有多大危害,又覺得掙錢快,就干了這一行了。”
劉剛說,針對廣大農村食品犯罪多發的現狀,我省公安機關加大辦案力度,將深挖犯罪源頭、打擊團伙犯罪。由于農村區域廣闊,發現線索比較困難,因此也需要廣大群眾發現線索時及時舉報,切莫給問題食品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