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7月22日訊(記者 馬正拓) 日前,我省要求各地立即開展汛期“問題井蓋”排查整治。記者從22日市城鄉建設委召開的城市防汛通報會上獲悉,今年汛前本市已經對古力井蓋排查完畢,排查出易移位的 125個雨水井均加裝了防墜網,在全省城市防汛中尚屬先例。同時,其他200余個易頂托的井蓋換成了透水井蓋。此外,還在7處下穿式鐵路涵洞和橋梁安裝了大屏幕顯示報警系統,提醒雨天途經的車輛注意安全。針對7月21日中市區出現的重點積水路段,將開展為期半個月的“排水暢通”整改行動。
據市城鄉建設委副主任、市城市防汛辦副主任李典龍介紹,青島屬于典型的山海城市,城市雨污水主要向大海排放,一定程度上給城市防汛帶來了便利,但由于城區地勢起伏較大,一旦遇到短時間內的強降雨天氣,部分區域也確實容易積水。目前全市建成區共有地下管網3000余公里,其中早年德占時期沿用至今的地下管網不足10公里,城市防汛主要依托多年來本市自行建設的基礎設施。本市的汛期往年一般從6月底開始,但今年的汛期提前了大約一個月。
“自4月份以來,市區共排查城市積水點261處,其中28處為重點積水路段,提前制定了相應的防汛應急措施。”李典龍介紹,由于前一段時間國內多次出現暴雨天氣中古力蓋傷人事件,此次排查中市城市防汛辦重點關注了雨水井蓋,共排查出雨天容易移位的雨水井蓋125個,分別分布在香港路、東海路、杭州路、普集路等處。由于這些路段的地下管網排水不暢,再加上地勢低洼,這些井蓋受雨水頂托容易移動、丟失,因此每個井都加裝了尼龍材質的防墜網。防墜網能夠抗雨水腐蝕,每張約能承重150公斤左右。據了解,這一舉措在全省城市防汛中尚屬首例,被有關部門視為全省示范。同時,排查還發現了200余個易被雨水頂托的井蓋,在汛期到來前已經全部更換成了透水井蓋。
此外,由于膠濟鐵路線從本市城區穿過,沿線有多處下穿式的鐵路涵洞和橋梁,地勢比周邊道路要低洼很多,遇到強降雨天氣雨水會向涵洞匯聚,嚴重影響車輛及行人通行。為避免因積水造成的事故,本市今年在9處重點積水部位設置了積水監測系統,其中7處安裝了大屏幕顯示報警系統。除了青海路與普集路交會處、大連路上坡處、漢口路靠近體育街等位置外,其余6處分別設在孟莊路、海岸路、唐河路、滄臺路、遵義路、瑞金路等道路的鐵路橋處。通過設在現場的雷達探測系統,大屏幕上能夠即時顯示橋涵下的積水深度。“ 一般來說,積水最深處達 30厘米時,現場守護人員會提醒車輛謹慎通過;積水達50厘米,將會同交警部門實施交通管制。”李典龍介紹。
針對7月21日本市城區降雨中出現的重點積水部位,尤其是濱海路西南角匝道積水點、銀川路-安慶路路口積水點等因工程建設形成的重點積水路段,從7月23日開始,本市將展開為期半個月的“排水暢通”排查整改,確保雨季道路交通的順暢。
記者 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