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9月3日訊 據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報道,在煙臺市的蓬萊地區,有這樣一對夫婦。過去的43年中,他們含辛茹苦地將一名腦癱棄兒撫養長大,在一萬五千多個日夜里,他們把人間的百味嘗盡,用無怨無悔的默默付出,譜寫了一曲超越血緣的大愛之歌。
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名叫王群,而陪在他左右的兩位老人就是他的父母王華堂、張翠蘭夫婦。由于患有先天性腦癱,王群一舉一動都需要兩位老人照顧。而像這樣的場景,已經持續了整整43年。不過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對眼神里飽含著慈愛的夫婦與王群之間,本來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
熱心助人,卻接到燙手山芋
1970年的一個冬夜,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敲開了王華堂家的大門,向當時身為婦科大夫的張翠蘭發出苦苦的哀求。當時,孕婦一進門給張翠蘭跪下來,哀求張翠蘭將自己送到醫院。
雖然未婚先孕情況在當時非常棘手,但醫生的使命感讓張翠蘭無法拒絕這位孕婦的求助。她連夜把孕婦帶到醫院并安置妥當。然而幾天之后,當張翠蘭出差回到醫院時,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孩子的母親生產之后,就留了個紙條,告訴護士自己到街上買東西去了,誰知就這樣拋棄孩子離開了。
曾經有人勸說張翠蘭不要收留這個孩子,但是張翠蘭認為不能隨便放棄一個生命。由于當時社會上也沒有專門的收養機構,張翠蘭就將這個孩子留下了。
收養棄兒,一個決定改變一生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的母親始終沒有找到。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讓夫婦兩人沒想到的事情再次發生。作為醫生的張翠蘭開始覺察到,這個孩子的一些表現和正常的嬰兒有著明顯的不同。
一般來說,一個月的孩子手就會動了,但這孩子這兩個手一直拿不起來。診斷結果顯示,這名棄嬰患有嚴重的先天性腦癱。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在身體和智力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可能一生都無法獨立生活。
但是,好多親戚朋友就勸張翠蘭,趁著這個時候還沒什么感情,才這么點兒,夠嗆能活,趕快把他送走。但是張翠蘭執意不肯。在她看來,這是一條生命。她說,“女人,本身就是個母親,自己又是個醫生,我不能從我手里扼殺這條生命,我絕對不能,就是我當時我們王群送出去了,我這一生,我們永遠不能得安寧。”
在得知王群患有嚴重的先天性腦癱之后,王華堂夫婦并沒有因此放棄,他們一邊耐心的照顧王群,一邊四處求醫問藥,希望能夠幫他恢復健康。
王華堂告訴記者,從縣醫院,然后再到外地,到濟南青島大連旅順再文登,各地,到上海,他們一心就為了給王群治病,當時就想著給他治好,一定要治好,傾家蕩產我也想辦法給這個孩子治病。
照顧腦癱棄兒43年,他們飽嘗生活的辛酸
在一次次的求醫無果之后,王華堂夫婦默默接受了王群無法恢復健康這一殘酷的現實。從那以后,他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照顧王群身上。
為了減少王群的痛苦,夫妻倆先后學會了針灸、按摩和刮痧,每天為王群進行恢復性治療。王華堂還買來一堆破鋼管和廢木頭,做成了一輛美觀又實用的組合式“輪椅”。從此,夫婦倆每天將王群從“輪椅”里抱進抱出,給他刷牙、洗臉、穿衣、擦身、喂飯、端便盆,這樣一直堅持了43年,其間經歷的艱辛和付出,常人幾乎難以想象。
為了讓王群吃飯,王華堂老兩口每天都扭秧歌拍巴掌鬧鬼臉給王群看,王群樂了就趕快給一口,就這樣喂,喂一小碗飯,得將近兩個小時。
王群也不會翻身,晚上王華堂老兩口要把他抬到車上,老伴兒抬腿,他抬腰,抬到床上以后,他也只能直直地躺著。 王華堂說,“俺老兩口,他起來也好,我起來也好,幫他翻翻身,歇一歇,再睡一兩個小時,再給他翻一下, 輪流這樣做。”
為了照顧王群,王華堂夫婦沒有再要孩子。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之下,王群的智力也取有了很大的進步。轉眼四十三年過去了,王華堂夫婦都已將近八十歲高齡,常年的操勞讓夫婦倆都患上了嚴重的冠心病。老伴兒張翠蘭更是多次住院。眼看著自己將無法再照顧珍愛的兒子,王華堂的心里一時百感交集。
卸下半生重擔,他們內心的牽掛卻始終不減
為了讓王群得到更好的照顧,他們只好把他送到了福利院。要把王群送走的那天,老兩口在床頭忍不住淚流滿面。
臨送走王群的時候,張翠蘭哭著對王群說,“這些大姨都挺好的,一定對你挺好,王群別哭,王群要高興,這兒的姨挺好,都能疼你, 他們都是媽媽,比媽媽還好……”
現在,王華堂夫婦終于卸下了抗了大半輩子的重擔,然而每個星期天,夫妻倆還是要趕到福利中心看望王群。而在平時的生活里,兒子也依然是夫婦倆最大的牽掛。
老兩口的心愿,就是能在自己走以前能跟給孩子有個地方,凍不著餓不著,吃上好飯。很多人覺得老兩口這輩子不值得,但王華堂卻說,“沒想什么值得不值得,我覺得也值啊,我是認識自己挺辛苦,我挺愛王群的,我挺喜歡王群因為我從小,我們一家人都特別喜歡王群, 跟我們一家人挺有緣分。”
在43年的漫長歲月里,王華堂、張翠蘭夫婦為了一個被遺棄的生命,幾乎耗盡了全部的心血,留給自己的,卻只有滿身的疾病和放不下的牽掛。而這樣的無私付出,卻讓我們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