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心”戰略
在郭樹清心中,未來濟南的城市定位不僅是山東兩大金融中心之一,還將是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核心——“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金融商貿中心、旅游會展中心、中部經濟聚集中心”。
可是,若想“強心”、打造“大濟南”,首先就要改變濟南“規模偏小、人口偏少、實力偏弱,缺乏足夠的帶動和輻射能力”的弱點。
2012年,濟南市 GDP只占全省9.62%,與大都市圈中心城市GDP要占總體1/3至1/2的比例要求有著巨大的差距。濟南市區人口數量只有349萬,而廣州已高達上千萬,武漢、南京均在500萬以上。
為了擴充省會濟南的城市規模,根據《規劃》,山東省將先行構建“濟南—萊蕪協作區”,實現兩個城市的融合。
萊蕪市地處山區,北鄰濟南。該市面積只有2246.21平方公里,125萬人口,GDP僅有630億元(濟南為4812億元),是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濟南、萊蕪空間相接、產業相聯,接受輻射帶動最便利、最直接。所以,山東將把建設‘濟萊協作區’作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切入點,拓展省會城市戰略發展空間。”鄭貴斌說。
萊蕪市統計局總經濟師呂慎斌分析道,萊蕪市經濟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濟結構單一。目前萊蕪鋼鐵行業產值占工業增加值55%,其中萊鋼一個企業就占據了2/3。
巧合的是,2012年山東鋼鐵集團整合了山東省內國有鋼廠,萊蕪鋼鐵集團與濟南鋼鐵集團同時被并入其中。兩個地市的鋼鐵產業融合已經先行展開。
按照《規劃》,兩個城市將成立濟萊協作區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兩市高度融合發展機制,實行組織領導統一、戰略規劃統一、重大布局統一,將萊蕪建設成為省會副中心城市。
鄭貴斌透露,濟南與萊蕪兩市建設協作區僅僅是第一步。目前,山東已有將萊蕪整體劃入為濟南一個區的計劃,但這須要山東上報國務院審批。
9月1日,濟南萊蕪兩市就濟萊協作區召開專題會議。濟萊協作區列入議事日程的項目有:開通城際公交線路,啟動城際鐵路規劃,實現交通同城化;率先實現兩市區號統一和廣播電視頻道交叉落戶,加快通信同城化;實行戶籍、社保、醫療、教育同等待遇,實行公共服務同城化。在金融、人才、科研、產業等方面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加快資源配置同城化。
可萊蕪市規模畢竟弱小,即使濟南與萊蕪規模相加,仍與青島、武漢等區域中心城市有著不小的差距。在萊蕪與濟南對接的同時,濟南市也在醞釀調整優化市內行政區劃。
濟南市市長楊魯豫表示,濟南將在轄區內推進“四大協作區”的建設,即東部先進制造業協作區、西部產業轉調升級協作區、南部文化旅游協作區、北部產業轉移承接協作區”建設,培育汽車、電子信息、機械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醫藥、軌道交通裝備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此前,郭樹清視察各地時一再強調,落后地區反超的最大機遇在于創新。《規劃》支持濟南利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及行政資源聚集等有利條件,在國有企業、教育、金融、城鎮化、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探索。
目前,濟南市已被作為全省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城市,逐步放開城鄉戶口遷移限制,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預計到2020年,濟南中心城區人口將從現在的349萬增長到550萬人以上,達到特大型區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