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穿得不多,腳上必穿襪子
而島城最長壽的111歲老人王玉玲,則一年四季都愛搖扇子,讓手腕充分活動,以前沒有崴腳的時候她還愛在屋里溜達溜達。她的三兒子鄭惠民說,母親在七八十歲的時候,一般都是晚上八點多鐘就睡覺了,早上五六點鐘起床,但是上世紀90年代搬到目前的新居后,老人的作息就變得很有意思:白天想睡覺的時候就睡一覺,到了晚上反而比較精神,能坐著和家人玩到很晚也不困。
記者了解到,王玉玲老人也有不愛穿厚衣服的特點,蓋的被子也都是比較薄的那種,但是小腿到腳的部分卻蓋得嚴嚴實實。鄭惠民說,母親從來不怕冷,雖然不會經常泡腳,但是會保持足部的溫暖,很少不穿襪子。
而記者在探訪島城其他老人時也發現了這一共同點,像100歲的歐文蓮、102歲的郝金香、103歲的朱世芳和萬秀云,都十分重視足部的保暖,甚至一年四季都穿著襪子。但是也都不喜歡穿太厚的衣服和蓋厚被子,就算是冬天,也不會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
小腳可能不得不穿襪,而“大腳”的朱世芳也告訴記者,“年輕的時候就天天穿襪子,現在已經習慣了,夏天也穿。”朱世芳的兒媳范欣宜告訴記者,她平時會按照天氣狀況給老太太更換襪子,“穿著襪子讓腳暖和了,渾身都暖和。”同時,她每天都會幫老太太洗襪子,鞋子也會經常更換,始終讓老太太的雙腳保持溫暖干燥的狀態。
■專家說法
涼水澡促血液循環,但應因人而異
開發區中醫院的營養科主任尹喜玲告訴記者,“從中醫角度來講,女性屬陰,男性屬陽,所以男性比較怕熱,女性比較怕冷。”尹喜玲說,上述幾位老人注重腳部保暖是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法。“老人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格外注意保暖防寒,對付腳涼,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后用力揉搓足心,這樣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預防疾病。同時,也要注意充分休息。”
尹喜玲還介紹,在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吃些紅棗、蘿卜、橘子、牛肉、雞肉、鵪鶉等溫性食物,以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另外像姜、黃酒等都是溫性的食物,具有溫熱散寒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四肢發冷的作用。胃寒的病人可以稍吃一點姜,喝點熱的黃酒,也能助于身體儲存‘陽氣’,讓身體感到溫暖。很多人在吃海鮮的時候習慣喝點黃酒在醫學上是非常合理的,因為海鮮性寒,黃酒能中和寒氣。”
對于何云峰老人喜歡洗涼水澡的情況,尹喜玲認為:“洗涼水澡還是因人而異,如果經常洗涼水澡形成了習慣,在冷熱刺激下可以增強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但是如果不經常洗,還是不建議老人這么做。”
文/本報記者 郭玉華 實習記者 朱薪雨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