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塑料制品走入農家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農村地區缺乏對“白色垃圾”的有效處理機制,導致“白色垃圾”圍村現象愈發凸顯、愈發嚴重。在湖屯鎮的一些鄉村,由于洼地、溝渠、河道地勢較低,成了天然的垃圾場。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大量堆積其間,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 本報記者 鮑青
自“鄉村文明行動”開展以來,肥城市上上下下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鄉村環境綜合治理行動。記者在肥城市區發現,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宣傳力度很大,各式各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然而“聽其言,觀其行”,在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下,肥城市湖屯鎮多個鄉村的環境,卻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個別鄉村“垃圾圍村”現象非常嚴重。
將宣傳轉變為實際效果,依舊任重而道遠。
村民:鄉村環境治理聞所未聞
11月2日10時左右,為調查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成效,記者乘車趕赴肥城市湖屯鎮錢三村實地采訪。當日恰逢錢三村集市開幕,喧鬧的集市交易火爆,“制造”了五花八門的各式垃圾。而對這些垃圾如何清理?村民們卻多搖搖頭表示:“讓它們自己爛掉吧。”記者看到,在村內主干道兩側,隨處點綴著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塑料袋和白菜幫子。白菜幫子在雨水的浸潤下,散發著陣陣臭味。幾乎所有村民都對此熟視無睹,已見怪不怪。村民劉瑞虎(化名)說:“農村環境不就是這樣嗎?有什么好奇怪的。”臨近的紙坊村與錢三村情況相仿,雖然看不見成堆的混合垃圾,但數量繁多的“白色垃圾”卻隨處可見。這些“白色垃圾”散布在村莊的各個角落,成了視線逃脫不了的“眼中刺”。
其實兩個村莊內也修建了垃圾池,用于收集村內的生活垃圾。但這些條件簡陋、容量有限的垃圾池,無法滿足日益“旺盛”的農村垃圾的產出。路邊的垃圾池無一例外都“超載”,部分垃圾甚至溢出垃圾池邊界,釋放著濃烈臭味,成了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心腹大患。“味道特別大,風一吹到處跑啊,被熏得不行。”兩村村民提及垃圾污染問題,總是愁眉緊鎖,無可奈何。
為何村莊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垃圾池也“池滿為患”?村民們說,村委會只給修了垃圾池,而“鄉村環境治理聞所未聞”;再加上垃圾池清運并不及時,造成垃圾池臭味連連,令鄉村環境“雪上加霜”,抵消了人工改善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