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溝渠池塘成天然垃圾場
錢三村、紙坊村的垃圾,還只是呈點狀零碎分布,無傷大雅。湖屯鎮大中泉村的生活垃圾,其規模和分布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難以卒視了。記者剛進入大中泉村,就被眼前嚴重的“垃圾圍村”現象所震撼。大中泉村村東,分布著洼地、溝渠、池塘,目中所見是成堆成片的刺眼垃圾堆。這些地勢低下的地域成了垃圾的“樂園”、天然的垃圾場。如若不經徹底清理,大中泉村生態環境問題必將日益嚴重。
在村東頭的一條溝渠里,垃圾成了這里的“主人”。村民說,這些垃圾早就扔在這里了,已有不少年頭了。原來許多村民在下地干活時,習慣性地將家里的垃圾帶出來拋擲在此。久而久之,這里成了垃圾集中拋擲點,垃圾規模愈發壯大,乃至成了大中泉村醒目的“人文景觀”。
而在溝渠對面的干涸小池塘里,因為秋風似刀的緣故,池塘底部鋪滿了枯黃落葉,但也無法掩蓋大片垃圾的“風采”。在池塘的邊緣,幾戶人家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造就了好幾處規模不小的垃圾點。記者看到,這些垃圾點幾乎由清一色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構成。村民們說,各種垃圾都往外倒,但食品等有機垃圾經過一段時間發酵腐爛后,就消弭身形化為了“泥土”。只有那些極難降解的“白色垃圾”,頑強地抱團聚集在一起,總也爛不掉,點綴著村莊環境,五顏六色十分難看。“對付這種垃圾,只能用火燒。但塑料袋被風刮得到處都是,很難收集起來燒掉。”因為清理瑣屑麻煩,多數村民對塑料垃圾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滅,污染村莊環境。
這處池塘和村南一條小河相連,池塘的悲劇再次在小河河道內上演。小河上搭設有一座小橋,不過這里卻尋不到一絲“小橋流水”的詩情畫意。因為只要置身橋頭,進入視線的都是零散分布的塑料垃圾。曾經潺潺流水的清澈小河流,業已成了渾濁不堪的污穢垃圾河。
除了村邊環境積重難返外,大中泉村村內環境同樣骯臟不堪,充斥著“臟亂差”。家家戶戶之間的邊邊角角,往往就是垃圾堆積的理想場所。村民說,農民干事圖方便,各種垃圾隨便扔,容易造成“垃圾臭村”的現象出現。“小件的垃圾就扔在門口,大塊頭的就扔在村外。”
再如大中泉村南的國家莊村,雖然村內環境尚可,但村外也有好幾處規模不菲的垃圾堆。雖已近深秋,垃圾堆上仍可見昆蟲盤繞,仍可嗅到刺鼻的臭味。村南鐵路橋下的河道邊,“白色垃圾”充斥于此。村民們說,老百姓都將垃圾往池塘、溝渠、河道里拋擲。“那里低啊,扔進去看不出來。”
洼地溝渠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場,而這些問題在鄉村環境綜合治理中,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鄉村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塑料制品開始走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但農村地區缺乏對“白色垃圾”的有效處理機制,導致“白色垃圾”圍村現象愈發凸顯、愈發嚴重。記者走訪湖屯鎮錢三村、紙坊村、大中泉村、國家莊村、小中泉村、西湖西村發現,村莊中最為嚴重、最為急切的就是對“白色垃圾”的綜合治理。然而記者通過對這幾個聚集成片的鄉村的走訪,卻發現綜合環境治理過程中,至少對“白色污染”并未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現在,幾個村的村民急切地期盼著自家村莊的環境,能夠早日整潔干凈煥然一新。“標語貼得到處都是,但效果卻沒看出來。”大中泉村村民王華(化名)說道。從目前湖屯鎮一些鄉村環境的情況來看,鄉村環境治理由標語落到實處,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