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高考擬取消文理分科 擔憂:加重學生負擔
11月18日報紙上一個醒目的標題跳進了高三教師王武的視線,“2014年起山東高考不分文理科!”
“先是一陣興奮涌上來。”但當他把文章從頭讀到尾,便意識到所謂不分文理科只是換個說法,“文綜變成綜合1,理綜變成了綜合2”,他把報紙隨手一扔,嘀咕了一句,“原來還是分科考試。”
王武在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昌樂一中工作了近20年。2010年末,山東省對外宣布“從2011年開始,新入學的高中學生不再進行文理分科,2014年對高考科目設置與考試方法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一舉措甫一公開就獲得不少專家學者的青睞。然而,當該省《2014年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工作實施方案》9月4日出爐后,分文理綜合的考試科目設置給這次改革暫時貼上了“不徹底”的標簽。
孰料,兩個月后,取消文理分科,這個曾在2010年掀起熱議卻終未進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教育改革關鍵詞,赫然出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稱三中全會《決定》)中——“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取消文理分科已呈箭在弦上的態勢。
此時,山東“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嘗試,無論其是否徹底,都值得關注。其經驗和“教訓”都可為制訂取消文理分科的具體措施提供參考,比如應推出哪些配套措施,如何避免政策在實行過程中“不走樣”。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來到山東采訪,嘗試觀察并記錄下這份改革樣本。
“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和高三沒有關系
11月15日,三中全會《決定》公布的那天,昌樂二中高三舉行期中考試,這座縣城也如往年一樣進入到“高考第一輪備考狀態”。
20日中午12時30分,是昌樂二中開始午休的時間,高三學生楊林卻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對記者說,“‘期中沒考好’的聲音一直在耳邊響起”。
同寢室的王浩則趁著巡視的老師不注意,蒙著被子,在床上翻起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上高三以后,這兩名文科生的課程表已從高二的“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考試科目以及信息、體育、藝術、研究性學習等10多門課程縮減到僅有“語數外政史地”和體育的7門課。
3年前,當王武還在帶2010屆高三學生時,他就在期中考試結束后準備了一份發言稿。今年,面對取消文理分科后的第一屆高三學生,他要發言的內容和上一次大同小異。
王武的發言稿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到17班找一名同學(星期六下午第二節自習),很多人抬頭看我,而衡水(記者注:衡水中學)視頻里記者進去無人理。”
“比一比就有差距了!這說明我們的學生不夠用心啊。”王武說,他準備把這一條和學生們好好“講講”。
在和山東當地教師的交流過程中,他們反復提及衡水中學,并常常表達羨慕之意,王武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之前我們也是那樣的。”
2008年,山東出臺《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作出了“學校必須開足開全課程”等明確規定。
然而,私底下依然存在衡水中學式教學,用王武的話說,有的被逮著或被曝光了被通報批評,有的僥幸則還能教下去。尤其是到了高三,“大家都在瘋狂備考,誰還管你是文科傾向還是理科傾向,統統為高考科目讓道。”王武說。
換言之,山東“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和高中最后一年“沒有關系”。
“要為學生負責啊。”淄博市教育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道。這位官員每天都要接待至少幾十個家長,最深的感受就是:“孩子是家長的一切,高考是孩子的一切,這種情況下,學校能不給孩子創造條件去學?”
但這也并非沒有辦法,這位官員說,如果嚴格地執行“落實規范”的文件,降低省內學生的共同壓力,高三學生依然可以繼續學習所有科目的課程。這一想法值得今后改革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