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正在建設中的山東日照國際海洋城,很難見到林立的電線桿和密布的線纜,取而代之的是路邊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地堡”。這些“地堡”是日照國際海洋城地下綜合管廊的入口,電力、通信、甚至自來水、熱力管線,都將通過“共同溝”通往千家萬戶,“封路搶修”、“登高架纜”這樣的字眼很難再出現在國際海洋城居民的生活中。
“咱在底下每走一步,就跨過了大概2萬元的‘距離’。”9月2日,日照國際海洋城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江這樣向大眾網記者形容著。6月20日,國際海洋城的地下綜合管廊全部竣工,全長9公里,總投資1.8億元,平均每米2萬元,密度為1.36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呈對角線斜著穿過,輻射服務整個區域。
在趙東江的帶領下,記者從路邊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地堡”沿“之”字形臺階進入地下管廊,映入眼簾的是高寬均約2.5米筆直的通道,猶如一眼望不到頭的火車車廂,兩側分層架設著強電、弱電、廣電、通信管線,互不干擾,整齊有序,管廊內照明、消防設施一應俱全。
“里面鋪設了電力、通信管線,熱力、自來水等管線也已經預留了位置。這樣大的空間可以允許一些小型的施工車輛進入管廊施工維修。”趙東江介紹說,管廊頂部離地面大概2-3米,骨架是拳頭粗細的鋼筋,上下左右用手指粗細的鋼筋編織而成,側面貼著止水鋼板,混凝土分兩次澆筑而成,大概1米路1噸鋼筋,堅固防水抗震。
“1.8個億,我們全埋地底下了。”趙東江說。把如此多的資金“埋”進地下,建“看不見”的工程,趙東江卻認為錢花得很值,跟以往“路邊樹桿、空中扯網”的方式相比,修建地下管廊投資高、難度大,但是從長遠來看,收益卻是顯著的。
“管廊隔絕了管線與土壤和地下水之間的接觸,延長了管線的使用壽命。一旦出現故障,維修人員可以直接進入管廊內維修,不用再‘開膛破肚’、封路搶修。”趙東江說,管廊內還會安裝視頻監控系統,故障點一目了然,將大大縮短搶修時間;“地下工作”做足,也為地上城市的發展留出了寶貴的空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至少要著眼百年大計。”日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同道認為,這些“看不到”的工程是檢驗執政者執政能力的一塊“試金石”。
“據統計,近5年來,日照市僅因為野蠻施工挖斷水電和天然氣管道事故達900多起,累計損失數億元,有了地下管廊,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歷史。”趙東江說,“除了省錢,更重要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受到管線維修的影響將大大降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馬俊驥)
相關鏈接:
早在100多年前,德國就已經通過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來解決馬路“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的浪費問題。青島市至今仍在使用德國人20世紀初修建的地下綜合管廊排污水,用當時預埋的電線傳輸電力。
1994年,上海浦東新區建成了國內首條“共同溝”,供水、電力、通信、廣播電視、消防等管道和電纜都以層架的形式進入“共同溝”,燃氣管道至于上方專用空間。
發達國家往往投巨資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在不影響交通和不破壞路面設施的情況下,工作人員通過出入井和吊裝井對地下設施進行維護維修,在安全性、經濟性、防空、防震、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等方面長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