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兩棟保留建筑的保護情況,《說明》中提到,張采丞宅為市中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木屋架、門窗、樓梯等構建已經嚴重損壞。其修復工作對墻體內部結構及基礎進行了加固,對木質屋架進行了補強。由于屋面已經破損漏水,修復時在對屋面瓦進行編號后拆下屋面瓦,將屋頂修復后在將屋面瓦按編號復原。由于該建筑石砌外墻保存較完整,僅進行了外墻清洗和破損處的修復。為更好的保護老建筑基礎,并未對其地下進行開發。
針對媒體報道的“整個先拆后建”說法,《說明》中指出,另外一座老建筑是緯三路59號的傳統風貌建筑。市規劃局表示,該建筑破損程度較嚴重,其屋架、屋頂結構已整體腐朽損壞,從建筑抗震及建筑安全的角度考慮,對屋架、屋頂進行了拆除更換。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同樣對屋面瓦進行了編號處理,以便將來復原。
記者了解到,在中山公園東地塊規劃中,明確要求保留的僅有張采丞宅及緯三路59號建筑兩處老建筑,其余建筑因不具有特色風貌和歷史價值,且建筑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規劃中未提出保護要求,目前均已被拆除。
相關鏈接
張采丞(1868年-1934年),原名張克亮。山東壽光人。少時隨兄在家種地,后到其父在羊角溝鎮開設的糧行學生意。他在羊角溝糧行認真學習經營知識,于1884年就繼承了父業,并將其父開設的興順盛棧行改為興順福糧棧。1891年又在羊角溝開設源順福醬園。因當地只此一家醬園,且經營有方,生意頗為興隆,收入甚至超過了糧棧。
1926年,張采丞在糧棧臨街處加蓋了一座鋪面房,創辦了“興順福醬園”。“興順福醬園”位于經二路緯三路路西,前面是門頭,后面為作坊。“順福醬園”經營了60余年,在濟南家喻戶曉。上世紀90年代以后,“順福醬園”拆除,一家別有特色的老字號永遠消失了。也正是因為這個醬園,使“興順福”成了婦孺皆知的濟南老字號。
由于張采丞善于經營,注重商號信譽,不數年已成為濟南工商界的富翁。他來濟南時,濟南已經醞釀成立商會,終于于1912年8月,濟南商務總會在山陜會館成立,自1912年至1927年間,濟南總商會組成人員共換屆選舉5次。1925年被推舉為商埠商會會長,后任首屆濟南商業研究會會長兼紅十字會會長。后來他看到搞工業有前途,便集中力量,向機械制造業發展,擴大了原有鐵工廠的生產規模,雇用工人達400多人。除制造鍋爐、水泵、吊車和礦山用的機件外,還曾研究試制小型輪船,在小清河試航。又仿制汽車,在市內試用,還制造過蒸汽引擎等。1934年病逝于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