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單縣郭村鎮魏樓村一位14歲的女孩,從6歲起獨自照顧癱瘓在床的父親,她常說:“爸爸開心,我就幸福”。近日,新浪山東“溫暖十七城”團隊尋找到了這位小孝星——王媛媛。
媛媛的一天:上課、剪兔毛、做飯、給爸爸翻身、倒尿盆
邁進媛媛家的時候,她正在小院里剪兔毛,她邊干活邊說起爸爸病情和家庭遭遇:媛媛的爸爸10年前遭遇車禍導致高位截癱,母親則在照顧了父親2年后帶著賠償金和家中所有積蓄離開。原本完整的一個家僅留下了年幼的媛媛和癱瘓在床的父親。從此照料父親的重擔就落到了媛媛的身上。
由于爸爸從胸部以下就完全沒有了知覺,媛媛每天都要幫爸爸沖洗膀胱、清理排泄物,當聽到夸贊她現在儼然已經成為一名小醫生的時候,媛媛露出了常常掛在臉上的甜美笑容。媛媛說她從6歲開始照顧父親,那會兒他們還在新疆。直到2009年才回到了菏澤單縣的老家。她笑著說,那時在父親的“指導”下還只會下面條,現在已經會做些簡單的家常菜了。
聊天時,媛媛的眼睛時不時地看看爸爸,話剛說到一半時,媛媛突然起身,一邊回答問題一邊著急的跑向爸爸,原來爸爸的尿袋滿了,媛媛說:“多虧看到了,要是再不放尿,就會流到床上了。”
忙完后,媛媛坦然地說這些都已經習慣了:“父母從我們很小就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我們應該好好地照顧關心父母。”
“媽媽給了我生命,不恨她”
除了上學和照顧爸爸外,媛媛的大多數空余時間都是幫姑姑剪兔毛來貼補家用,賺的錢主要花在她跟爸爸的日常伙食上。
當聊起“媽媽”這個話題時,媛媛沉默了一會,說自己不恨媽媽:“因為媽媽給我生命”。
“我應該為爸爸自立自強起來”,媛媛昂起頭,臉上恢復笑容。
在媛媛的床頭上,媛媛寫了四個字:發“憤”讀書。在屋里屋外的墻壁上,到處都有媛媛默寫課文的字跡,廚房黑黝黝的墻上寫著:《史記》司馬遷著。床邊書桌上,放著兩本書:《孟子》與《史記》。“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當想哭時,這段話,媛媛總會默念上幾遍。
父女相依的冬天:硬板床、小煤爐
媛媛曾在一篇作文《我不富裕但我快樂》中寫道:“我和爸爸依靠斷斷續續的賠款生活,平時不買油和米,因為它們太貴,我們只能腌點咸菜、吃個面條。”
現在,家中情況稍有好轉,添置了電飯鍋,這樣就能不用現起火燒灶,但是媛媛為了省電不舍得用。學會做飯的媛媛最希望的是給父親做上一頓豐盛可口的飯菜。
天氣越來越冷,媛媛家的取暖設施卻只有爸爸屋內的一臺小煤爐,煤爐所用的煤球也是自己買的。對于媛媛來說,也僅僅是在吃飯和學習的時候才會依偎在煤爐旁取暖。客廳角落的那張冰冷的硬板床才是媛媛睡覺的地方。問她冷不冷時,她搖頭說:“不冷,冷的話多蓋兩床被子就不冷了。”
當被問到有沒有暖水袋、電熱毯時,媛媛遲疑了一下說從來沒有用過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