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畢玉安的前一天,他在電話里操著一口萊蕪口音,怯生生的重復:能不能不接受采訪?隨意翻查,即可看到很多媒體對他的報道:畢玉安,山東萊蕪人,堅持掏糞崗位33年,累計清理糞便1.7萬噸,被稱為“當代時傳祥”。
身材瘦小,佝僂著背,兩鬢斑白,滿臉笑紋,這個在山東當地已小有名氣的老漢在鏡頭面前依然十分拘謹,“讓我采訪,還不如讓我多干點活呢!”畢玉安沒有讀過書,在萊蕪萊城區的一座公廁前,他坐在一張小馬扎上,用樸實憨厚的話語講述著他的“掏糞事業”。
1980年,萊城環衛處剛剛建立,需要招聘一批臨時工,畢玉安經哥哥介紹,成為了一名掏糞工。那個時候,身在農村的畢玉安已經在井下做了五年礦工。他并不排斥掏糞工作,而且可以得到來城里工作的機會,畢玉安很高興。
剛成為掏糞工的時候,正值夏天,又熱又臭。“那時都是旱廁,不像現在都是沖水的。”畢玉安說,第一次掏大糞的時候,廁所糞池口涌出的刺鼻氣味熏得睜不開眼睛,胃里翻江倒海,一下子就吐了,當天的午飯和晚飯都沒吃。當時,每個糞便清挖工每天都要推著四五百斤重的獨輪車走上15里沙土路,每天四個來回。這15里路,上坡是最難行的。畢玉安個子矮小,推起來有些吃力。有時候力氣不支,糞便就從車里灑到地上。為此,畢玉安挨過路人好幾次罵。“咱也知道很臭啊,灑到人家門口,人家罵就對了。”畢玉安嘿嘿一笑。特殊的工作,滿身的臭氣,讓他遭受過不少冷眼,他的親戚也嫌棄他做這份工作。“清挖糞便是臭,不過聞久了就習慣了,不覺得臭。”畢玉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