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淄博淄川喧鬧的市區,在曲徑通幽之處,小橋流水,炊煙裊裊,雞犬相聞,陽光散落在小院里,幾位老人坐在椅子上,聊著天曬著太陽,身后的一盆花在深冬季節依然綻放。院子里有一座三層小樓,樓里傳來歌聲,“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推門進去,一個穿著大紅棉襖的姑娘拿著一把七彩雨傘手舞足蹈,十幾個老人圍著她,笑聲陣陣。姑娘名叫黃靜,2年前,她放棄省城待遇優厚的工作,自籌40萬資金,創辦了“以醫代養”的新型老年公寓,她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個小丑,刻意地逗他們開心,但他們開心,我就開心” 。
放棄高薪,探索以醫代養新模式
黃靜,2004年從山東大學醫學院畢業后進入濟南軍區總醫院成為一名臨床醫師,2006年她又進入山東協和學院,成為一名“雙師型”教師,工作安穩,待遇優厚。回憶起創辦老年公寓的初衷:“六年前,媽媽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顧,爸爸出差在外,當時,我女兒只有六個月,那段日子讓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分身乏術的滋味。”這讓黃靜想到了父母養老的問題。幾經思量,她決定自己辦一家養老院,這樣,她的醫學特長和養老護理特長便都能發揮出來,也能給家鄉做一份貢獻。
打定主意后,黃靜開始著手準備,困難重重,四處碰壁,最難的還是資金問題。沒有多少存款的黃靜開始到處借錢,“從最親的人開始借起,我覺得那些跟我關系很好的哥哥姐姐們肯定會幫我的,沒想到我跟他們說了這個事情之后,根本沒有人贊成,就連父母也不支持,”黃靜緩緩地說,“當時是真的沒想到” 。然而,黃靜并不怨恨他們,她知道,對自己的疼惜是親戚朋友反對的重要原因。大家一千兩千的湊,老年公寓終于開起來了。“養老真的是一個非常累的工作,現在也只能維持收支平衡,”黃靜說。
除了資金,人脈關系也需要處處打通。黃靜雖是淄川人,但是離家已久,對當地很不熟悉。養老院籌備之時,黃靜準備了齊全的資料跑到民政局,得到的回復是需要鎮上蓋個章,這個章,把黃靜難住了。鎮領導遲遲不肯蓋,原因是鎮上有公辦的敬老院。民營養老院在政策上受到排擠,“不管用什么方式,怎么求也不行,就是不給蓋”。直到現在,黃靜談起這段經歷,仍是一臉無奈。“我放棄了那么好的工作,來做這個事情,怎么就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黃靜心里非常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