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街道大辛莊村北的幸福柳廣場中央,有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柳樹,在今天已被重點保護了起來,它就是“幸福柳”。毛澤東曾于1958年至1959年間三次到濟南市歷城縣視察,并在這棵柳樹下兩次接見了干部群眾,后來,當地百姓就將這棵柳樹稱為“幸福柳”。
■1958年8月,毛澤東視察北園,提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
人民公社運動是從1958年夏季開始的。毛澤東在考察人民公社興辦的可行性和調研人民公社化問題的過程中,三次來到濟南,來到歷城縣農村的田間地頭。
1958年8月9日,毛澤東得知山東省委正在歷城北園進行大社試驗,便決定到那里去考察。毛澤東在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譚啟龍、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歷城縣北園農業社水屯村的稻田間。當毛主席看到路邊柳樹下的一個稻草窩棚里有人在休息時,便笑著問農業社主任李樹成:“他們是干什么的?”李樹成說:“他們是管理試驗田的社員。”毛澤東聽后,興致勃勃地彎腰走進了矮小的窩棚里,和里面的社員任長水、李樹勛、韓茂林、宋延成、劉玉貴、閻廷祥、孫守法、朱希才等13人一一握手。握手時,有的社員手上還沾著泥巴,連忙往身上搓;有的還沒來得及搓,毛澤東就把手伸過去,一把握住了農民沾滿泥巴的手。
走在社里的豐產田和試驗田的田邊時,見有收割的稻子晾曬在地上,主席連說:“別踩了!別踩了!”在水屯村的稻田間,毛澤東詳細詢問了水稻的品種、收割時間、畝產量等等,并聽取了李樹成關于辦社情況的匯報。當聽到譚啟龍說要辦“農場”,毛澤東認真地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
“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在《人民日報》發表后,各地紛紛辦起了人民公社。1958年8月20日,北園人民公社誕生。
■1959年4月13日,毛澤東視察東郊公社
1959年4月13日,毛澤東再次來到山東,決定到東郊公社考察小麥生長情況。他首先察看了公社黨委的試驗田,最關心的仍是產量指標問題。這片試驗田共20畝,試驗田地頭上插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面積、品種、管理措施,計劃畝產1000斤。毛澤東一字一句地仔細看了看,然后嚴肅地問陪同視察的東郊公社黨委第一書記鄭松:“一畝能收1000斤嗎?”鄭松說:“計劃畝產1000斤,如果不出現特殊情況,一畝收這些斤問題不大。”毛主席說:“現在我不相信,打出來的時候我才相信哩!”
主席在田間仔細察看著麥苗,毛俯下身子撥開麥苗觀看,然后又親自拔了一墩用手拿著反復地看了看,具體詢問了麥田的深翻整平和下種量、施肥、澆水等情況,以及今后的管理措施。
■1959年9月21日,東郊公社,毛澤東冒雨接見干部群眾。
主席在田間仔細察看著麥苗,毛俯下身子撥開麥苗觀看,然后又親自拔了一墩用手拿著反復地看了看,具體詢問了麥田的深翻整平和下種量、施肥、澆水等情況,以及今后的管理措施。 小麥收獲結束后,東郊公社黨委寫信向毛主席報喜。毛澤東視察過的大辛生產隊1700畝小麥,平均畝產400.6斤,比1958年增產254.31%。毛澤東視察的20畝試驗田平均畝產742斤,沒有達到原計劃指標。至此,鄭松以為毛澤東在東郊公社的調查工作就結束了。沒想到1959年廬山會議結束不久,毛澤東再次來到濟南,又讓東郊公社的干部去匯報。
9月21日上午,鄭松隨舒同來到毛澤東專列上的辦公室。毛主席問:“大辛生產隊的小麥到底收了多少斤?”鄭松匯報沒有達到計劃指標。毛澤東聽了不僅沒有批評,還高興地說:“每畝一年增產幾成就是很大的成績了,你們比過去翻一番還多,這是很大的躍進。”
下午,毛澤東聽完鄭松等人關于東郊公社的生產情況的匯報后,提出到東郊公社去看看。當時,天下起了雨,陪同人員勸他不要去了,但當他得知全縣參加三級干部會議的700名代表和社員在大辛莊等著時,便毫不猶豫地驅車前往。毛澤東冒著雨,踏著泥濘小路,察看了玉米、大豆生長情況,然后又冒著大雨接見了縣三級干部會議的全體代表和東郊公社的干部、社員代表。毛主席和東郊公社黨委的幾個書記親切握手。當與第五個同志握手時,毛主席問:“你們怎么這么多書記?”舒同說,這個社大,近15萬人口。毛主席說:“比一個小縣的人口還多啊!是不是大了?” 車開動后,毛澤東看到大辛莊的一些群眾從村里向這邊跑來,又兩次停車走出車外,站在雨中向群眾揮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