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為期4天的濟南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閉幕。會議期間,不少政協委員將自己關心的問題通過議案方式提交大會,其中有多名政協委員為濟南綜合保稅區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希望濟南綜保區能夠不斷完善自身,并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促使自身再升級。


建議一:建立管委會,完善管理體制
2013年9月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上海將在體制建設、機制建設、功能設定等方面與世界一流自貿區接軌。同年12月,濟南綜合保稅區也順利通過了國家部委的驗收。在剛剛結束的市兩會上,不少政協委員或黨派將綜保區與自貿區進行類比,來自九三學社的政協委員李孜男認為,綜保區發展應抓住機遇,促使自身再升級,打造濟南(經濟圈)自貿區。
要推動綜保區加快發展,首先要完善體制和機制,建立精簡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致公黨濟南市委在提案中指出,“濟南綜合保稅區應盡快明確歸口管理部門,設置行政決策高效、服務功能齊全的管理機構;同時,應制定出臺符合濟南綜合保稅區實際的管理條例或辦法,明確綜合保稅區的功能、定位和相對獨立的管理、財政體制,以及受委托實施的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的行政執法權等。”
建議二:把關入區標準,密切“區港聯動”
致公黨濟南市委的提案還將審核入區項目質量作為重點指出,“目前,濟南綜合保稅區通過封關驗收的一期面積只有2.02平方公里,土地資源非常寶貴,因此有必要對入區運營企業建立必要的準入制度和推出機制,嚴控重點物資和‘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入區管理。”同時,委員們也指出,在相應制度保障之下,綜保區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讓基礎配套設施相對滯后成為企業正常運營和發展的掣肘因素。”
李孜男在提案中指出,打造濟南(經濟圈)自由貿易區需要加強濟南綜保區、濟南空港的建設和相互協作。這一建議也得到致公黨濟南市委的支持。致公黨濟南市委認為,綜保區發展應與濟南市的優勢區位,以及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省內海港通聯方便相結合,充分發揮綜保區橋頭堡作用,與濟南國際空港、沿海港口緊密協作,積極發展陸空、海陸、公鐵等多方式聯運,建立“區港聯動”的快速通關模式,“形成區港功能互補、優勢疊加,為濟南市及周邊地市企業加入全球化競爭搭建便捷高效的通關平臺,進一步提升濟南綜保區的區位優勢。”
建議三:關注自貿區,促自身升級
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的楊俊勇認為,綜保區由出口加工廠發展而來,還應有進一步升級空間。他在提案《關于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以促進我市綜合保稅區發展》中指出,“應當學習借鑒上海自貿區的做法和經驗,以多功能區為平臺,依托濟南綜合保稅區所具備的經濟特色的優勢,選擇若干重點項目和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創新,加快推動向綜合型特區的全面升級。”
李孜男指出,無論是貿易自由度,還是服務開放度,綜合保稅區都還遠不如自由貿易區,“保稅區僅享有優惠的稅收政策,在監管方面仍然是區外、區內交叉管理,對一線貨物依然實行較為嚴格的備案管理,手續簡化極為有限。”
李孜男在提案中指出,綜保區應抓住國務院要求上海自貿區爭取3年后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契機,密切聯系上海自貿區,爭取建立類似聯席會議制度的地區交流磋商制度,及時觀察、分析自貿區在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特別是要關注綜保區和自貿區運營的基本區別,研究制度優化、職能定位、社會治理等,尤其是法律體系調整、行政管理調控和金融管理創新等重點領域的問題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