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營商環境如何?山東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外 商目光?在今年的兩會上,很多政協委員關注山東的 經濟,更關注山東如何才能營造最好的營商環境。文/記者 朱彩玲 楊芳 陳晶 圖/記者 劉暢


政協委員黃清海
職業經理人缺乏是“短板”
政協委員黃清海是香港天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其實,香港可以為內陸、為山東做很多事情。首先,山東外資很少,外資的利用遠遠低于其他經濟體。對香港來說,有那么大的交易所、有那么多的資本,但平臺太小,而山東不僅有足夠的平臺、而且人口多,對港商來講,具有巨大的商機。可以說,在港商眼中,山東商機不亞于長三角和珠三角。”
雖然商機很大,但目前山東與長三角和珠三角比較,還有很大的短板和弱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職業經理人隊伍的缺乏。”黃清海舉例說:“我們有項目想過來,肯定是想派過來的人越少越好,主要還是要依靠當地人將項目搞起來。職業經理人可以提供很多的方便,但目前山東省這一階層幾乎還沒有形成。”黃清海分析認為,很多的職業經理人老想著當老板,剛剛培養了一個,就自己當老板去了,“其實,做職業經理人做好了根本不輸于老板。所以說,現在在一個項目中找一個領軍人物實在太難了。”
山東人豪爽、義氣是優勢
黃清海還告訴記者,他非常非常喜歡山東,主要是因為山東人的性格,“豪爽、耿直、義氣,山東人的這些品質,我很欣賞。這也是山東最大的‘軟環境’優勢。”
但在“軟環境”方面,山東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在香港,不管是在機場、賓館、商場還是會議室,我們都會有一種很直觀的感受,就是舒適,都會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因為,整個背后有一個很強大的系統在支撐著。這就是一個軟系統的問題。”黃清海舉例說,并不是說,香港的機場投資就非常大,跟內地很多的機場投資都是一樣的,關鍵是服務,“如果山東也能走出去,將這種理念學會,那么山東發展會更加快速。”
政協委員鄭兆國
現場為本地民營企業要“公平”
在昨天工商聯界別分組討論會上,政協委員鄭兆國現場為本地民營企業要“公平”,建議政府部門改變有項目首先想到去外地招商引資的做法,應該多給本地中小企業機會,扶植這些企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作為濟南市融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兆國很了解民營企業發展的不易,他表示,近些年,山東省各級政府都持續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扶植力度,民營企業的地位的確有所提高。但目前仍存在很多的不公平現象,限制本地民營企業發展,“比如說吧,國有企業就有很多民營企業永遠享受不到的優惠政策,而且現在各地政府都喜歡招商引資,有項目先想到招引外地大型企業,本地企業反而得不到信息,這不是很奇怪嗎?”對于政府部門熱衷去外地招商引資忽略本地企業的行為,鄭兆國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舍了兒子招女婿”。
鄭兆國認為,一地經濟的發展,不能單純依靠外地大型企業投資,主要還是要依靠本地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全民創業才能最好的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大企業畢竟是少數,中小企業發展起來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同樣能成為利稅大戶。本地企業投資還具有連續性,會長期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這是外地企業做不到的。”
鄭兆國建議,各級政府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扶持本地民營企業,提高民營企業經營者地位,同時盡可能將一些項目留給本地企業,促進企業發展。
政協委員陳華
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事還是不好辦
“我不是老板,我支持大家都當老板!”昨天下午將近5點,當省政協委員、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華說出這句話時,會議室里有了輕松的笑聲。陳華談的是我省的營商環境,他建議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優化營商環境。“政府不是來審批的,也不是來監管的,它是來服務的!”陳華說,山東的企業營商環境相比幾年前,已經好轉了不少。“但相比江蘇、浙江,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有繼續優化的空間。如今我們去辦事,門好進了臉也好看了,但是事情還是不好辦!”
省政協常委侯風云昨天告訴記者,目前有一部分民營企業,為了賺取更多利潤,不惜造假售假、偷稅漏稅,正是因為對這樣的企業曝光太多,反而讓人們以為民營企業都是這樣的。“這種‘壞事’的放大效應極大惡化了社會環境,也形成了一種‘榜樣’力量,讓本來遵紀守法的民營企業,也不想老老實實經營了……”為樹立民營企業發展新風,侯風云建議,政府應首先為民營企業打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尋找正面榜樣,宣傳正面形象,從而使社會增加正能量,使山東省民營企業的形象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