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市”繼續強勢
曾有人總結過,中國官場上曾有幾個地方較易升職,一是任團委書記;二是任深圳市委書記,張高麗、李鴻忠和黃麗滿都曾任此職并得到晉升,三就是任蘇州市委書記,作為經濟實力在江蘇排名第一的蘇州市,十年間貢獻了多位正部級高官,如王珉、陳德銘、梁保華、楊曉堂等。
不過對于蘇州現象,王珉在升遷為吉林省省長時曾公開反對,他認為“只能說是一種巧合”。而他評述為何蘇州主官頻調外省時說,“發達地區已經走過了一些落后地區即將要走的路,這些地方的領導干部提前經歷了改革發展的實踐過程,再到落后地方去工作,就可以把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發展理念帶到落后地方去,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彎路。”
和蘇州類似,襄陽作為湖北排名三甲的經濟強市,自2002年起,主政過該地的多名官員仕途走向也十分引人矚目,這里面包括了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湖北省副省長田承忠,武漢市長唐良智,他們均是在卸任襄陽市委書記后立即晉升為副省級。
有專家對廉政瞭望記者分析,襄陽官員的持續走強和湖北“一主兩副”的發展戰略有著密切關系,“一主”是武漢,“兩副”分別是GDP上2000億的襄陽和宜昌,三者組成“三駕馬車”來帶動全省發展。
當然,經濟強市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出任這類城市主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坐擁這類城市,主政官員容易出政績,其經濟基礎也提供了主官們發揮自己執政思路的空間。
溫州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蔣巨峰、李強、邵占維和陳德榮這前后4任市委書記也都晉升為省部級干部,最高職位分別是四川省省長、浙江省省長、杭州市市長和浙江省委常委。
在縣一級來看,排在全國百強縣前列的地方領導也常常被人高看一線。比如,昆山的連續6任市委書記都被提拔為正廳及以上干部,其中包括3個副省級!澳銊e看我們昆山是個縣級市,主要領導只要調出去,一般都是個正廳級實職!崩ド揭幻刹吭@樣總結。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的干部選拔任用存在著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律。建國初期,我國的干部多是“打天下”型的,從地域來源上看,以革命老區為主;利用計劃體制集中精力發展重工業時期,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出來的干部被派往全國“傳播火種”;而到了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東部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先行先試的發展經驗受到高度關注。
邊疆地區受重視
東部干部受重視,但國家并沒有忽視西部。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選拔優秀藏族干部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發揮好援藏干部的作用。
胡錦濤過去在視察寧夏時也說過,對長期在艱苦地區工作的官員“格外關注”,對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官員“多加留意”,對埋頭苦干、打下基礎工作的官員“不能虧待”。
西藏是中國自然條件最艱苦的地區之一,如2004年底調任西藏黨委書記的楊傳堂,在履新不足一年后就因身體原因離任。
鳳凰周刊曾撰文稱,官員有了在西藏工作的履歷,在上升通道中的含金量往往會大幅提升。本刊梳理過往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簡歷,其中已產生了4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如繼任胡錦濤后的陳奎元,后任社科院黨組書記和全國政協副主席;郭金龍如今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之后的楊傳堂,現任交通部部長;楊傳堂之后的張慶黎,已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此外,曾任西藏自治區常務副書記的胡春華在雪域高原工作長達20多年,現已進入中央政治局。胡春華于北大畢業后,謝絕了北京不少單位的優厚待遇,主動要求到西藏工作,顯示了過人的膽識和毅力。由于才能出眾,到西藏僅4年,他就被提拔為正處級官員。
同樣,曾任西藏自治區副書記的張學忠后來先后擔任過人事部部長、四川省委書記等職;曾任西藏自治區副書記的田聰明后來擔任了廣電總局局長、新華社社長等職。
在新疆,“三個不吃虧”(不讓綜合素質高的人吃虧,不讓干事的人吃虧,不讓老實人吃虧)也被作為選賢任能的導向。去年年底,張春賢對如何選賢任能提出要求,第一個就提到選人要突出政治堅強,提拔獎勵在反分裂斗爭中敢于站出來豁出去的干部。同時,也強調了著重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和年輕干部。
另外,本刊在去年還報道過,革命老區主政官員的仕途大部分均被看好,如江西在過去18年里的省委書記中就走出了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吳官正)、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孟建柱)和一位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陜西前兩任省委書記李建國和趙樂際也均晉升為政治局委員。
不過,并不是說只要有革命老區的主政經歷就一定能得到提拔,其實在任何地方為官,都只有通過實干和最終成效才能脫穎而出。(本文統計資料來源于新華網人事頻道、鳳凰網政要資料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