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場上曾有幾個地方較易升職,但去年年底,中央組織部明確提出了選人用人不以GDP論英雄。那么,現今到底哪些地方的官員更容易脫穎而出?
尋探高官盛產地
文_本刊記者 舒煒
高官盛產地,一般俗稱為出干部的地方,那么,哪些地方出的干部多呢?據廉政瞭望記者統計,在十八大選出的205位中央委員里,有30個山東人,超過1/6;在國務院的所有的部委局行正職中,江蘇籍官員則以11人拔得頭籌;在31個省委書記中,河北籍的官員有6人,排名第一;在現任的省級政府一把手中,浙江籍官員以7人領跑;在各省級黨委常委中,人數最多則是山東的57人。
但絕不可認為,只有這些地方容易出干部。其實,官員的升遷,主要是由經歷,也就是成長地決定的,那么到底哪些地方的官員更容易脫穎而出呢?
“弱市”也可以出高官
自季建業被查后,南京市長一職空懸了近3個月,坊間也流傳過多個版本的候選人。終于,在去年12月26日的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上,身為管理學博士的江蘇省副省長繆瑞林成為南京市代市長,這名曾擔任過宿遷市委書記的官員再度引人關注。
宿遷是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2012年GDP雖高達1516億元,但在江蘇卻是排名倒數。不過,自1996年建市以來,已卸任的4任市委書記中已有1名正省級和2名副省級。有人說,宿遷代表著“改革模式”,選擇帶領落后地區,靠“改革模式”突圍的官員,亦是一種任選官員的思路。
我們繼續以宿遷為例,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是宿遷第一任市委書記,曾有7個月的時間以江蘇省委常委的身份兼任宿遷市委書記;第二任的仇和因全國聞名的改革而鼎鼎有名,現任云南省委副書記;第三任張新實是因為到齡,轉任了蘇北發展協調小組副組長;繆瑞林在擔任宿遷第四任市委書記時,曾創造了江蘇當時省轄市中最年輕的市委書記記錄,未滿46歲。當然,現任宿遷市長王天琦也是個以改革而聞名的官員。
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插曲則是,繆瑞林辭去江蘇副省長一職后,原江蘇省長助理、公安廳廳長王立科被任命為副省長,據簡歷顯示,他在2003到2004年間任錦州市公安局副局長。
大公網評論員方樂迪稱,和強市一樣,其實“弱市”照樣也能成為高官輸出的平臺,這恰恰反映了官員任用的兩種思路。如宿遷這類城市同樣也是適宜造就產生改革思想的溫床,突圍、改革與試驗是這類城市的關鍵詞。彼時,宿遷相對落后的經濟基礎,為主政者的改革思想“出線”創造了條件。宿遷官員的晉升本身就是對改革思維的一種重視。
位于安徽北部的亳州,經濟總量在全省排在十名開外,不過從2003年升格為地級市到去年年初,已經卸任的兩任市委書記邵國荷、方春明,先后出任該省省長助理和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