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以及城市居民維權意識的提高,排放不達標、嚴重污染的化工企業,已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難以在城市找到安穩的立足之地。這對于化工企業來說,本該是完善自身污染防控舉措、轉型綠色文明生產的契機。但記者近期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化工企業卻和公眾玩起了“躲貓貓”游戲。它們轉移到偏遠的農村地區,“藏身”在山溝溝里,大規模進行生產。這一化工企業“上山下鄉”的危險趨勢,已經引起了當地群眾的警惕,也該引起環保部門的重視。
化工廠“藏身”山溝溝
近日,山東省招遠市金嶺鎮上華山村多位村民致電本報編輯部稱:該村的一處山溝里“藏著”一家化工廠;該廠生產過程中產生廢氣、廢水等排放物,導致周邊自然環境惡化,果樹干枯,家畜死亡,糧食減產甚至絕收。
1月8日,記者按照當地村民指示,找到了這家化工廠。該廠位于上華山村東北方向的一處山溝里,當地村民習慣稱該溝為“馬溝”。化工廠選址在半山腰,坐北朝南,北靠一座無名小山,南面一座規模約為兩三個足球場大小的水庫,可謂“背山面水,風水奇佳”。
這家化工廠頗有規模,廠區和宿舍區足足占據了半座小山。廠房屋頂上落了厚厚一層黑灰,顯示其投入生產的時間已不短。幾個高低不一的煙囪正冒著青白色或灰黃色的煙。記者趕到現場時,正值北風呼嘯,工廠排放出來的煙霧被吹散,整個山溝完全被煙霧籠罩,彌漫著濃重的煤煙味兒。有村民告訴記者,這些煙霧里有時還會夾雜刺鼻的酸臭味兒,“讓人惡心反胃”。
這個化工廠以南的水庫已經結冰,顏色未見肉眼可辨的明顯異常。化工廠前后的山坡,業已被整理成平地。遠遠看去,工廠周圍的道路和平地上,均散落著紅色、黃色或白色的粉末,可謂“五彩斑斕”。
記者走近發現,化工廠大門朝西,門口并未懸掛單位名稱。記者試圖進入這家工廠,卻被門口工作人員阻攔。記者詢問這家工廠的名稱和主營業務,工作人員均不予回答。
記者通過多種渠道輾轉得知,該化工廠名為煙臺晨昊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晨昊鋅業”)。根據煙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公開信息顯示,該廠成立于2007年6月13日,經營范圍為“利用廢料回收氧化鋅、鐵粉、銅渣、銀;亞硫酸銨銷售”。
周邊群眾漸受其害
招遠市環境保護局在一份官方文件中表示,晨昊鋅業于2007年由煙臺市環境保護局批準建設。晨昊鋅業是于2013年7月4日通過招遠市環保局批復,開始進行試生產。目前,正在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青島京誠檢測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驗收監測。晨昊鋅業在其官方網站中介紹說,工廠自有2.5米×38米回轉揮發窯一條,年生產次氧化鋅粉5000噸,副產品包括鉛渣、鎘渣等。但上華山村多位村民對記者表示,晨昊鋅業已經在此生產“四五年了”。
村民們介紹說,晨昊鋅業建廠地址,原為荒山和耕地,工廠以南的水庫,則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之一。水庫以東、以南分布著上華山村大量優質的耕地、林地。晨昊鋅業到來幾年后,漸漸給這方好水、好地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據村民們回憶,從2008年前后,化工廠附近的農作物和經濟林木,開始出現干枯、死亡或生長停滯。2012年以后,情況變得更加嚴重。2013年,水庫以東以南近8畝耕地里的花生大面積死亡,“剛冒出地膜的芽兒,先是變黃、變細,然后變干死掉,最終顆粒無收。”水庫以東的速生楊林生長速度明顯減緩甚至停滯,一萬多棵綠化苗(金葉女貞)中約有六成受損死亡,剩下的也“半死不活,無法出售”。
還有村民反映,村里多次出現牲口在水庫中飲水后突然死亡的現象。“現在放羊都得離水庫遠遠的,不敢太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