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萬鎮一面”正在向農村蔓延,甚至可能變為“萬村一面”,到那時,誰還能記住“鄉愁”?
>兩會論策
“鄉愁”不是抽象的懷舊情緒,而應該體現在鄉村經濟發展、民居保護、非物質文化傳承等具體的行動中,現在傳統農村不管是物質載體還是文化制度都在逐漸渙散、消失,農村存在和發展的“同質化”傾向嚴重,這應該引起反思并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得到修正。
新型城鎮化備受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關注,尤其是山東提出打造鄉村記憶工程后,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紛紛為新型城鎮化把脈預警。在全國兩會現場,記者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潘魯生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 文/圖 特派記者 張恒 張雯雯 楊芳 冀強 李解
>談村落:山東傳統村落少,更該當作寶
“我們要盡量防止簡單的‘以城并鄉’、‘拆村并居’,做到生態和生活兼顧,自然和人文共存,關鍵要因地制宜。”
與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一樣,潘魯生始終關注著傳統村落的保護問題。在他看來,新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應首先提上日程。“新的城鎮化發展與傳統村落保護,二者并不矛盾,是可以統一在一起的。”潘魯生這樣對記者說:“我們要盡量防止簡單的‘以城并鄉’、‘拆村并居’,做到生態和生活兼顧,自然和人文共存,關鍵要因地制宜。”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意識到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性,推出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作為全國評選委員會委員,潘魯生發現,山東傳統村落申報的數量非常少:“我們改革開放比較早,遺留的傳統村落相對比較少,所以我們更應該把傳統村落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潘魯生表示,保護傳統村落是一個大工程,要從文化生態系統的整體著眼,關注文化資源和相依存的自然、人文條件,而不只是進行單體建筑的保護,或者簡單地利用開發,關鍵要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激發內在的生命活力。
>聊記憶:村莊若單一雷同,是巨大失落
“民間文化里有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和認同恰恰就蘊含在村落鄉土中。”
在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這樣一個名詞:“鄉村記憶工程”。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對于傳統的村落進行保護,對此潘魯生非常支持。“過去在民俗研究中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文化是有差異、有特色的。現在很多城市‘千城一面’,但是如果‘萬村一面’的話,可能會更可怕。因為農村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母體,如果變得單一雷同,會是一種巨大的失落。”在潘魯生看來,民間文化里有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和認同恰恰就蘊含在村落鄉土中。
曾經在山東各地考察過傳統村落的潘魯生注意到,如今很多生活在傳統村落中的人們,對于幸福有著自己的理解:“比如說在臨沂的紅花鄉,老人織布剪窗花,就是一種幸福。這種能生長出幸福感的空間,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
【住魯代表建言錄】
劉學景:關鍵是搞好規劃,別拆了建建了拆——
山東籍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新鳳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學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是搞好規劃,“規劃至關重要,搞不好規劃,用不了幾年就又拆了”,拆了建建了拆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到有特色,不能跟在別人屁股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