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通宵營業?山東書店不敢接茬
“現在開書店,考慮的不是能不能賺錢的問題,而是要往里投多少錢的問題。”濟南的一位民營實體書店店主Kim如是說。

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試行“深夜書房”意外火爆的時候,在山東的兩大城市濟南、青島,書店經營者們卻在為要不要堅持下去發愁。別說24小時書店,在濟南、青島,就是實體民營書店也相當難覓。
是人們不喜歡讀書了,還是僅僅不喜歡書店了?書店經營者們都在琢磨人們的心思。
晚上7點后
書店顧客已寥寥
位于青島香港中路上的書城,是青島市新華書店的最大門店。12日是星期六,和往日一樣,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
在二樓工具類書籍專區,年輕人劉先生在查看一本英語詞典。住處離書城僅有4站路的他,每周都會花一天時間泡在書城里。劉先生稱,他最近也關注到北京三聯書店試水24小時營業的事,如果青島的書店有條件開設,他會非常支持。“現在很多書店的營業時間和我們上班族的上班時間沖突。書店營業,我們上班。我們下班,書店也關門了。”
“有些求新、求變的好舉措,我們也會借鑒,但是還是得因地、因時制宜,不能完全照搬。”書城經理徐秀英認為,開啟夜間書店,需要考慮夜晚文化消費需求到底有多大。以青島為例,這個城市的夜生活并不是很活躍。目前書店的營業時間為早晨9點到晚上9點。事實上,晚上7點以后,顧客就寥寥無幾了。“不僅書城,即便是商場,八九點以后人也不多了。”
徐秀英坦言,就目前情況來看,晚上7點以后書店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即便沒有人,我們也得開到晚上9點,員工也得靠上。”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通宵營業,效果可想而知。
徐秀英說,目前書店只享受減免增值稅政策,并沒有資金上的支持。在這種狀況下,企業不敢搭上這個高成本。
支撐民營書店的
只剩“情懷”
實際上,別說24小時書店,要想在濟南、青島找一家可以安靜閱讀的人文書店,都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
在濟南縣西巷泉樂坊,有一家名為“很像書店”的書店。店面不大,里面的4000多冊書大多是店主Kim多年來購置的藏書,涉及文學、建筑設計、電影、兒童教育、攝影和一些繪本。很多到訪者被這里的“文藝范兒”吸引,向Kim表達羨慕之情以及也想開一家書店的想法。“即使少掙些錢也無所謂。”他們會說。
每逢此時,Kim總是會善意地提醒他們,開書店早已不是贏利的事業,如果沒有對書、對書店的熱愛,沒有相當的經濟基礎,很難把實體書店堅持下去。
早在幾年前,濟南的民營實體書店就迎來了倒閉潮。至2012年,僅剩下致遠書店和三聯書店仍在堅持。到了年底,致遠書店關門,幾個月后,三聯書店也歇了。
如今,在濟南街頭,除了國字號的新華書店,想找一家像樣的民營人文書店已是難事。
國營書店
靠“私人定制”聚人氣
不僅是民營實體書店,新華書店也遭受著這股沖擊波。山東新華書店集團一名工作人員說,目前,山東省的新華書店很少有贏利的,更多的是在強調社會效益。
近年來,網上書店依靠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渠道和周到的服務等,在圖書市場中異軍突起,給實體書店帶來很大沖擊。徐秀英介紹,就拿她所在的書城來說,從2011年開始,零售圖書銷量就沒有增長,從2012年開始則小幅下滑。
“因此,我們在盡力創新營銷宣傳手段,或拓展其他渠道,來吸引顧客。”徐秀英說,他們和網絡書店進行錯位發展,增加體驗項目,吸引客戶現場參與。如書店增設影像果實區域,客戶可實現“私人定制”。“我們可以把你的成長故事、生活記錄、旅游照片,做成書冊。有圖有文字,按個性需求設計。”徐秀英說,該項目啟動3個月來,吸引了很多顧客。
不過,徐秀英稱,作為一個傳播精神文明的窗口,書店在書籍銷售方面,也通過各種措施,為愛讀書的人打造一片閱讀天地。“我們在一樓、二樓都設置了閱讀區。你可以把這兒當圖書館,只看不買,我們不會攆人。”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買書、看書,書店每周還有圖書打折活動。
書店新模式
經營多元化
傳統實體書店該如何轉型?也許1998年的好萊塢電影《電子情書》能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模式。
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喬和父親經營了一家連鎖書店。這里不僅書目繁多、價格有折扣,而且提供咖啡、約會場所。連鎖店越開越多,最終兼并了女主角經營的傳統書店。
書店兼營咖啡、茶、簡餐,目前在業界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濟南泉城路新華書店經理袁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他們的經營情況雖然還不錯,但也在做著種種改革以適應形勢的變化。
袁雪說,目前,新華書店正在經十路省體育中心附近著手打造一個書城,預計明年開業。“屆時,你們會看到一個包含咖啡、茶水、娛樂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書城。”
新華書店的多元化書城還在建設,而高新區一家名為“品聚書吧”的集書店、咖啡、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書店已經開門營業5個月的時間。
這個在政府資助下開起來的書店占地700多平,分為圖書區、休閑娛樂區、活動區。讀者可以在書架上挑選各類書籍,角落里設有舒適的桌椅,還會不定期地組織文化講座等活動。
另一只眼
不是讀書的人少 是讀書渠道變了
實體書店越來越少,經營越來越困難,是不是當下愿意讀書的人少了,讀書的風氣變了?
對此,濟南愛書人雍先生有著自己的認識。“雖然工作忙,但是把電子書下載到手機里,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時間,每天也能讀個幾十頁。”雍先生說,讀書早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
像雍先生這樣愛書、讀書“成性”的人還有很多。實體書店難挽頹勢的同時,這些愛書人也在組織各種換書會、讀書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堅持買書、愛書。
目前在濟南,每個周末都有人組織這樣的讀書會,把不固定的成員聚在咖啡館內,或者互相推薦圖書,或者一起討論讀書心得。
雍先生認為,目前的生活條件下,人們的閱讀門檻不是升高了而是降低了,實體書店走下坡路,“不是讀書的人少了,是讀書的渠道變了。”
延伸閱讀
辦社區教育節 為市民發書
采訪中,不少書店經營者提到,希望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政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引導國民多閱讀、讀好書。實際上,不少地方確實也在進行著這樣的努力。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市南區至今已舉辦了八屆社區教育節。每年教育節上,市南區社區教育指導中心都會給居民免費發放圖書,并開辦系列圖書講座。市南區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外聯部部長周海寧介紹,到現在,社教中心已經為居民開設了1000多節社區教育公益課,近兩年發放了3萬余冊圖書。“有文化歷史方面的書籍,也有生活類書籍。”周海寧說,如中心編寫的《品味生活》,就有烘焙、茶、咖啡、紅酒等知識,這類書籍居民樂于閱讀。
此外,周海寧介紹,市南區的10個辦事處都設有社區書屋,居民可隨時進入閱讀、查閱資料。
“自從學會了用電腦,就方便多了。看書、看新聞都可以通過電腦來實現。”58歲的市民胡軍說。(張泰來 韓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