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當老師輔導小學生作業
28日下午4點40分,濟寧高新區黃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區,志愿者黃書雷帶領著27名小學生從學校來到四點半學堂。
“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書和本子,先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字跡一定要工整,一定要認真完成。”黃書雷將小學生們帶到四點半學堂里,待小學生們坐到座位上后,專門強調了要求。隨后,孩子們都開始寫作業了,黃書雷和其他幾名志愿者在教室里來回走動著,不時給孩子們輔導著功課。過了大約20分鐘,有兩個低年級的學生先完成了作業,志愿者便帶著他們到旁邊的圖書室里去看書了。
“目前,四點半學堂的學生,都是黃屯中心小學1—5年級的學生,一般寫完作業都會安排他們到旁邊的文體室、閱覽室去自由活動。”志愿者單發說。
黃屯街道社會事業辦公室主任徐俊勇告訴記者,四點半學堂目前試運行半個月時間了,4點半到6點,孩子們被志愿者接到這里學習、娛樂,直到家長下了班后,把孩子接回去。“這所四點半學堂由街道財政出資建立,社區內符合條件的學生全部免費。”
黃屯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翠玲告訴記者,“之前,在外出學習時發現,南方一些城市社區內已經針對4點半放學的孩子推出了四點半學校。而我們新農村社區的孩子們4點半放學,許多家長或是在外打工,或是要到下午5點半甚至6點之后才能下班回家,家長無暇顧及孩子,老人又無法輔導孩子作業,這一兩個小時的‘真空時間’往往存在不少隱患。為此,我們創建了四點半學堂。”
80多名愛心人士成為志愿者
金色嘉苑社區是全省首個“全街道合一”的大型社區,規劃整合黃屯街道32個行政村,全部進入新型社區居住,約有住戶上萬人。為了把四點半學堂辦起來、辦好,徐俊勇沒少費心思。協助學堂管理的黃屯中心小學校長史久勤告訴記者,先是在社區里發起了招募書,重點針對那些在下午4點半后,家里無人照顧孩子的家庭,結果沒幾天,就有200多個家庭報名。由于學校只有一間教室,只得對這些孩子的情況一一梳理、審核,首批接收了43名孩子。
為了更好地輔導這些孩子,黃屯街道開始招募志愿者,意想不到的是,一下子就來了80多位志愿者。史久勤告訴記者,這些志愿者既有住在金色嘉苑社區及附近的學校老師,也有社區里的退休干部,他們都不收取任何酬勞,全部義務提供輔導服務。“這是件好事,平時下班后回家也沒事,能夠輔導輔導這些孩子,也是給社區的居民分擔一些憂愁。”志愿者黃書雷是黃屯中心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他也住在這個社區里,對于做這件事情,他覺得很有意義。
史久勤說,學校不少同事都報名參加志愿者了,語文、數學、英語、文體等各學科老師都有,這樣可以更好地輔導這些孩子。
李翠玲說,結合實際情況,學堂建立了系列管理制度。四點半學堂責任單位與學生家長簽訂安全協議或托管協議,明確雙方權責;建立學生和教員檔案,實行學生簽到簽離制度和教員輪值制度;定期召開家長會,書面征集意見,通過將學生表現情況書面通報給學校班主任和家長等方式,保持四點半學堂與學生所在學校和家庭的緊密銜接。在農村新型社區,很多家長在外打工,孩子作業無人輔導。濟寧高新區黃屯街道創辦了四點半學堂,下午4點半,金色嘉苑社區的小學生們放學后,來到四點半學堂學習,而輔導老師全都是志愿者。孩子們托管在這里,不收取任何費用。本報記者馬輝 通訊員李輝 李震
孩子被托管家長省心了
四點半學堂的創建,受益最大的就是社區的家長們了。今年61歲的社區居民呂運生家住金色嘉苑51號樓,他的小孫子呂興晨就在四點半學堂里上學,呂運生告訴記者,孩子的父母都上班,原來都是他接送孫子放學,可回到家里,只能督促孩子寫作業,但是輔導不了,只能干瞪眼。
“現在好了,孩子到四點半學堂里學習,有老師接送和輔導,自己感覺輕松不少。”在濟寧高新區第七工業園上班的家長田慶云,女兒陳佳怡也在四點半學堂里學習,現在,她下午5點半下班后,從這里正好將女兒接回家,而此時,孩子的功課也都做完了。“以前每天放學后,都是孩子的姥姥姥爺看著她,放學后基本處于‘放羊’狀態。”
田慶云告訴記者,現在孩子在四點半學堂學習,有老師輔導,和同學一起比著學習,學習態度比以前認真。徐俊勇告訴記者,社區里的四點半學堂還在探索階段,未來將針對居民需求再擴容這所四點半學堂,而且還考慮在街道的其他社區增設兩處類似的學堂。
“四點半學堂不是延長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增加他們的負擔,而是讓他們學到更多課外知識,感受到童年的快樂。”李翠玲說,除了正常的課業輔導外,社區里很多家長都有讓孩子學習特長的需求,但是社區位置距城區較遠。為此,街道考慮聘請專業教師舉辦公益性質的社區繪畫、手工制作等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