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公布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截至2009年耕地1.15億畝
齊魯網濟南4月30日訊(記者 付瑩 張雯婷)今天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山東省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玉志、省統計局副巡視員劉紹輝介紹了山東省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
王玉志表示,山東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土地資源的基本省情沒有改變,將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次土地調查:構建國土資源“一張圖”
建國以來,以查清土地家底為目的的全國土地調查經歷過兩次,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于1984年開始至1996年結束,調查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對落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是國務院2006年部署的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
2007年4月,山東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正式啟動。
據悉,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現狀,客觀分析土地資源承載能力、發展潛力和土地管理形勢,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底數,建成了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庫,構建了國土資源“一張圖”核心數據。
山東省市、縣兩級建立了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140個縣(市、區)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全部錄入數據庫,每個地塊所在位置、地類、面積、權屬性質、坡度、是否是基本農田、是否是后備資源等信息全部反映在數據庫中。
耕地面積增加223.5萬畝
第二次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總面積15.79萬平方公里(包含405個島嶼面積109平方公里,不含車牛山島),其中耕地11502.43萬畝,園地1120.89萬畝,林地2302.57萬畝,草地711.30萬畝。2009年全省耕地11502.0萬畝,比基于一次調查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223.5萬畝。
從耕地總量看,全省有25.6萬畝耕地位于河道湖泊行洪泄洪區內;8.1萬畝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31.4萬畝位于鹽堿、采礦塌陷及丘陵薄地區域,共65.1萬畝處于不穩定狀態。其中,相當部分需要根據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耕地休養生息的總體安排作逐步調整;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因采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和因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已影響正常耕種,并有逐年增加趨勢。同時城鎮的擴張占用了城鎮、村莊周邊以及交通沿線的優質耕地,優質耕地減少較多。
從人均耕地看,2009年底全省人均耕地1.21畝,明顯低于全國人均1.52畝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人均3.38畝的水平。比1996年第一次土地調查時的人均耕地1.32畝有所下降。
從耕地后備資源看,數量逐步減少,易開墾比例從2002年的41%降到2009年的37.1%,開墾難度逐步增加。隨著人口增加和建設占用等原因,人均耕地還要下降,耕地資源的緊缺仍是硬約束。
調查結果表明,山東省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沒有改變,耕地問題仍十分突出。
單位建設用地增加4倍
齊魯網記者在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中看到,建設用地增速呈上升態勢。山東省建設用地3944.3萬畝,與第一次土地調查相比,建設用地增加685.5萬畝,年均增加52.37萬畝;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8.57萬元/畝,是第一次土地調查時的4倍,說明建設用地利用效益明顯增長。
從人均占有建設用地看,人均建設用地從第一次土地調查的248㎡增加到2009年的278㎡,呈明顯增加趨勢。若按戶籍人口計算,第二次土地調查城鎮人均建設用地由第一次土地調查的98㎡增加到170.6㎡,高于全國161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建設用地增加雖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但土地利用比較粗放! 王玉志說。
同時,記者了解到,第二次調查成果公布后,相關支農惠農政策,不因地類變化而改變。山東省將根據《土地調查條例》的要求,開展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每年土地調查結果經國家確認后予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