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5月3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報道 日照老城西北角有個村子叫做田家窯,這個小村莊以燒制陶器的窯爐而得名。自然,村子里的很多村民的生活,注定要和燒制陶器系在了一起。而提到傳統制陶,就不得不說制陶人的轉盤。
79歲的劉心賢,制陶制了60年,轉盤也陪伴了他大半生。雖然現在他的身體日漸衰老,但手藝絕活卻沒有丟。一塊不成形的煉土,進了他手中,通過轉盤不停地旋轉,十幾秒鐘就能形成容器的模樣,做工的細膩程度,比機器磨具還要精準。
被問到如此勞作會不會覺得很累,劉心賢坦言一天也是很累的,但為什么這么大歲數了還不退休,劉心賢只說“什么也得花錢。”
劉家制造的陶器,以黑陶花盆為主,一件陶器,從制土,煉土,上釉,最后燒成,工序不少,利潤卻非常低。劉心賢的弟弟劉工賢忙活完手中的活,剛掏出煙斗點上解解乏,就有買家上了門,
兩個花盆賣了25元。
除去三個人忙活一天的勞力,一個花盆才賺兩三塊錢。利潤低,只能靠銷量多一些。十里八村種花的人都知道劉家的花盆質量好,是老手藝。劉心賢說:“他如果懂行的話,有好的花他必須用我們的花盆,我這個透氣,能養好花。”
隨著技術的革新,古法制陶也被機械化生產所替代。純手工的制陶工藝,除了制作花盆,劉心賢想不出還有什么用處。但盡管如此,他還是固執的堅守在轉盤前,對他來說,這用腳蹬的轉盤,就和大樹的年輪一樣,轉了一圈又一圈,這就是他的人生。
傳統制陶工藝被世人漸漸淡忘,制陶,在某些地方反而變成了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變成了孩子們做的小游戲。但是,陶器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