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5月3日訊(山東臺記者 張瑞義 王希 李鋒 泰安臺 賈兆偉)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 產前農資供應一張網,產中技術體系一張網,產后監督監管一張網,山東通過構建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三張網,勾勒出了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一張綠色地圖。
夏播還未開始,寧陽縣石橋村種糧大戶王常明的地里就來了縣供銷社、農資公司工作人員,他們要為老王的夏玉米提前取土樣配肥料。
寧陽縣文廟街道石橋村村民王常明說:“一打電話,他們就都來了!
量身定做,這是寧陽供銷社近年來開創的農資供應新模式,購進制肥原料,根據土樣化驗結果,智能設備現場培肥,直接入地。
泰安煙農供銷農資有限公司經理張文圣:“從肥料在土壤的污染情況、農藥殘留情況、將來這個產量問題,都能找到我們!
目前寧陽供銷社化肥封閉運行直供服務面積已達到5萬畝。
省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張傳會說:“你們采訪的地方就是我們圖上的這個點,每一個產品背后都是一個農資供應的閉循環鏈,從進貨源頭上保證了品牌質量、從流通上保證了封閉運行,從銷售上保證了直接到農民手里,沒有縫隙。”
農產品安全,農資是關鍵。好比繪圖的打底,近年來,山東省供銷社精心打造這一頭道工序,(出圖)在全省共建起640多個農資封閉運行站,供應點五萬多個,覆蓋耕地2000萬畝,綠色打底,農資供應構筑起山東農產品安全第一張網。
打好底,在接下來最重要的著色環節,山東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從2000年開始,山東重點推廣消除高毒高殘留化肥農藥的無公害蔬菜,采取技術指導、獎勵補貼、示范基地等系列措施引導農民,期間省農業廳篩選有條件的地區著力進軍綠色產品,借機登攀有機產品,同時挖掘整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綠色產品也從蔬菜擴大到水果、海水產品和糧食作物,四張標貼引領農產品生產層層加色。
這些標貼雖小,但卻是山東農產品安全的四支彩筆,十多年來,正是他們的一點一滴,一筆一劃,綠色安全的山東畫卷逐漸形成。
目前,山東持有“三品一標”標志的企業單位2400多家,產品6100多個,三個單項數量列全國首位,四張標貼覆蓋全省耕地面積3700萬畝,占全省總量的35%以上。
繪圖難,修補更艱。為此,山東在全省140個縣區建立起質檢隊伍,機構,配備設備器材,2000多質檢人員遍布田間地頭、農貿市場隨時隨地抽檢、督查,(出圖)涉綠企業單位實行年檢年審,有進有出動態監管,僅去年就下令整改、吊銷37家企業的三品一標標識。
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監管處調研員林泉說:“土地千方萬片,生產者千家萬戶,農產品安全監管必須是動態的,稍有放松就會出事!
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登啟說:“從黃土地到綠色基地從無到有很難,但從綠到黑卻非常容易,在這張綠色圖上哪怕一個小黑點都會影響千家萬戶!